“箸”是一个汉字,读音为zhù,第四声。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献或一些特定场合中仍然有使用。它的基本意思是筷子,尤其在古代多用于指代用来夹取食物的竹制工具。
“箸”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其本义就是指吃饭用的筷子。古时人们习惯将筷子称为“箸”,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筷”字逐渐取代了“箸”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主流词汇。“箸”字结构为上下结构,上面是“?”头,表示与竹子有关,下面是“者”字,表音。
虽然“箸”在现代生活中较少单独使用,但它仍出现在一些成语、典故或固定搭配中。例如:“失箸”形容惊慌失措;“投箸”表示放下筷子,常用来比喻放弃某事;“举箸不定”则形容犹豫不决。
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箸”常常被用来描写饮食场景或人物情绪。例如,《红楼梦》中就有“举箸不定,心神恍惚”的描写,用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不安。在诗词中也常见“箸”字,如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中均有提及。
“箸”和“筷”意思相近,都指筷子。但“箸”更偏向书面语或古语,而“筷”则是现代通用词。“筷”字出现较晚,大约在明代以后才广泛使用,且因其发音清脆、书写简洁而逐渐取代“箸”。
尽管“箸”字在现代口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但它作为文化符号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箸”的含义、读音及其相关组词,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献,也能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