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字的拼音是dǎo,声调为第三声,在普通话中属于常用汉字。其读音简洁有力,声调中的降升特点也使其在句子中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在日常交流、宗教文化及文学作品中,“祷”字频繁出现,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字形结构来看,“祷”属于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侧为“礻”(示字旁),右侧为“寿”。其中,“礻”作为部首,通常与祭祀、祈福等意义相关;右侧的“寿”不仅提供读音线索,还通过“长久”之意暗含对生命延续或安康的祈愿。《说文解字》中明确指出,“祷,告事求福也”,这一释义揭示了其核心功能:通过言语向神明或超自然力量表达诉求。
围绕“祷”字,汉语衍生出一系列生动且富有文化特色的词汇。例如:
祈祷:指宗教仪式中向神灵祈求庇佑的行为,如“他跪在教堂里虔诚祈祷”;
祷告:更为口语化的表达,常见于家庭聚会或个人灵修场景,如“母亲为孩子未来祷告”;
祷词:具体的祷告内容,常见于文学描写或宗教文本,如“祭司诵读庄重的祷词”;
祝祷:偏向祝福性质的祈祷,多用于喜庆场合,如“亲友们举杯祝祷新人的幸福”;
祈祷:强调以恳切的态度许愿,如“地震后民众祈祈祷平安”。古文或诗词中偶见“祷牲”“祷赛”等词汇,承载着古代祭祀文化的印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祷”字常与民间信仰、儒家礼仪、佛教仪式紧密交织。从《诗经》中“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可见先民对自然神灵的敬畏;至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祷祝活动逐渐融入“敬天法祖”的政治哲学体系。宗教层面,佛教《梵网经》强调持戒者应心怀慈悲默祷,道教斋醮科仪更将祷文视为沟通天地的媒介。现代社会中,“祷”字依然活跃,既可体现个体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寄托,亦可升华为社群集体祈愿的社会仪式。
书写“祷”字时需注意结构平衡:左侧“礻”部略窄,竖画垂直;右侧“寿”部三横间距均匀,捺笔舒展。初学者易混淆“祷”与“铸”,二者虽同为左右结构,但前者含“礻”部,后者含“钅”部;另有“涛”字与之形似,但以“氵”为部首。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语境区分——如“海涛奔涌”与“为民祷福”语境迥异。
进入全球化时代,“祷”字突破中文边界进入跨文化交流。基督教《圣经》译本中,“pray”对应“祷告”;佛教梵文“puja”(礼拜)亦常译作“祷祭”。网络语境下,年轻群体将“为考试/比赛祷”延伸为幽默化的压力宣泄,如“给明天的PPT祷个晴天(顺利)”。此类创新用法虽弱化宗教色彩,却延续了汉字承载情感表达的核心功能。
作为中华文明精神图谱的重要符号,“祷”字折射出中国人在敬畏自然、沟通超验世界方面的集体智慧。从甲骨文祭祀记录到社交媒体互动用语,其生命力跨越三千年,始终承载着汉语使用者的希望与寄托。理解这一字的奥秘,不仅关乎语文知识积累,更是触摸民族文化血脉的钥匙。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祷的拼音和组词和结构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