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是一个汉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拼音标注为“yún”,属于常用字但并非高频词汇。它的部首是“耒”(lěi),本义指在田间除草、松土的农事活动。这个字的结构由“耒”和“云”组成,其中“耒”本身就与农具相关,暗示了它的本义;而“云”在此处更多起到表音作用,形成形声字结构。了解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和结构,是理解其组词和用法的基础。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耘”字最常见的组词是“耕耘”。“耕耘”是一个并列式复合词,由两个近义字组成:“耕”指用犁翻松土地,“耘”指除草、松土,合起来泛指一切农田耕作活动。这个词语不仅用于描述具体的农事操作,还常被引申为比喻辛勤劳动或刻苦钻研,如“耕耘学术”、“耕耘人生”等。除此之外,“耘锄”也是一个常见组词,指用于除草松土的农具,体现了这个字与农具的关联性。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耘”字频繁出现,多与田园生活和农事活动相关。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耘”字,但描绘的正是“耘”的具体场景。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虽然没有出现“耘”字,但整体意境与“耘”的农事活动相契合。在历史文献中,“耘”也常作为农耕文明的象征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随着语言的发展,“耘”字在现代汉语中衍生出一些新的组词方式。例如,“耘耔”是一个较为典雅的组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指除草和培土,是古代农事活动中更为细致的分工。在当代农业科技语境中,虽然机械化作业大大减少了人工“耘”的需求,但“耘”字仍被用于一些专业术语中,如“免耕栽培”与“传统耘锄”形成对比。此外,“耘”字还被用于一些品牌命名或文化产品名称中,如“耘心”、“耘艺”等,借其“辛勤劳作”的寓意表达品牌精神。
由于“耘”与“酝”、“运”等字拼音相同,容易在使用中产生混淆。需要特别注意:“酝”主要指酿造(如“酝酿”)、“运”指运输或运动(如“运行”),与“耘”的农事含义完全不同。在书写时,“耘”字的左半部分“耒”也容易被误写为“未”或“末”,需要注意其独特的字形结构。正确使用“耘”字,不仅体现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也能更准确地传达文本的含义。
“耘”字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农事活动的汉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耕耘”象征着勤劳、踏实、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被广泛引申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代文人常以“耕耘”自喻,表达自己在学术或艺术道路上的孜孜不倦。在现代社会,“耕耘”依然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鼓励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个人价值。此外,“耘”字还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谚语紧密相连,传递着劳动与回报的朴素哲理。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耘的拼音组词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