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是生活中常见的果品名称,其拼音为**zǎo**,声调为第三声,部首为“木”,属于左右结构的形声字。“枣”字由“朿”与“木”组成,其中“木”为表意部首,暗示其与树木相关;“朿”则与“刺”同源,强调枣树带刺的特性。这一字形构造巧妙地结合了形态与功能的双重特征。
在甲骨文中,“枣”最初写作上下结构,上部类似多枚果实,下部为树木枝干,后逐渐演变为如今的“朿+木”组合。东汉《说文解字》记载:“枣,果名,朿木。”其中“朿”象征果实多刺的外壳(未成熟时包裹籽粒的棘刺),而“木”点明其植物属性。这种字形演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事物的细致观察。
枣树属鼠李科枣属落叶乔木,原产于东亚,其学名为Ziziphus jujuba。成熟果实因品种不同呈现椭圆或球形,颜色从红色至暗褐色不等。值得注意的是,带刺的未成熟果实(“棘”)与可食用果实的汉字分化,正是“枣”与“棘”共用部首却意义分明之原因——前者脱刺后为果实,后者保留刺状枝条。
枣在我国栽培史长达七千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曾出土炭化枣核。古籍中频繁出现其身影:《诗经》有“八月剥枣”,《礼记》将其列入祭祀贡品清单。因枣树耐旱、果实耐储存,汉代“枣栗为养”成为孝道象征,《战国策》中“枣栗饴蜜以甘之”更赋予它家宅兴旺的隐喻。古代婚俗中,新妇需馈赠亲朋红枣、花生、桂圆、瓜子,谐音“早生贵子”寄托祝福。
各地对“枣”的发音略有差异:东北方言中多读作“záo”,江淮地区则保留古入声“zaoh”。《本草纲目》记载的“羊枣”(君迁子)至今仍是药食同源代表。歇后语“老太太啃枣——专拣软的捏”既体现其口感特点,也暗喻为人处世策略。现代网络用语中,“枣”常作为“枣糕”“枣茶”等美食热词的组成部分,活跃于美食博主的内容标签。
从造字法角度分析,“枣”属于形声兼会意字。其中“朿”既标注发音,又传递形态信息——篆书中该部件形似串状果实,与木字旁共同构成完整意象。对比同类构字法如“梅”(méi,木+每)、“李”(lǐ,木+子),可清晰窥见古人以部首分类的系统逻辑。这种设计至今影响着书法艺术,楷书中“枣”字的竖画收笔常含顿挫感,呼应其木质属性。
无论是书写时提笔落墨的“枣”字,还是品尝时唇齿留香的红枣,都承载着中华文化对自然物象的深刻认知。从农耕时代的生存必需到现代营养学推崇的优质果品,枣始终衔接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下次见到这个字,不妨驻足片刻:木旁如枝干挺拔,朿刺似岁月留痕,共同书写着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录。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枣的拼音和部首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