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拼音体系中,存在着一些拼音组合的规则,当“o”和某些声母拼读时,需要加上介母“u”,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音知识和规律,对准确掌握汉语拼音至关重要。
当“o”和声母“b”“p”“m”“f”拼读时,通常要加上介母“u”,形成“bo”“po”“mo”“fo”的读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这几个韵母,更准确地说是把“bo”“po”“mo”“fo”看作整体认读音节,它们发音时,o实际发的是“uo”的音。比如“bō(播)”,发音时先发b的音,接着是u和o连读的音,但为了教学方便和习惯,我们记为“bo” 。这种特殊的拼读规则,是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和语音演变形成的,它有助于人们更便捷地表达和学习汉语。
追溯汉语的发音历史,早期“o”与“b”“p”“m”“f”相拼时发音为“uo”。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为了书写简便和发音习惯的统一,就将其简化为“o”与相应声母直接组合,但实际发音上依然保留了“uo”的特征。这种演变既体现了语言追求高效表达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语音特征。例如在古代诗词的韵律中,如果按照原始发音来读,可能会更符合当时的韵律要求,但现代读音更为简单直接。
在实际发音时,要掌握好“o”和“b”“p”“m”“f”加“u”发“uo”的技巧。发“b”声母时,要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气流较轻。接着发“uo”音,即双唇拢圆,突出成小孔,舌头向后缩,同时声带振动,气流从小孔中出来。对于“p”声母,发音方法与“b”类似,但双唇放开时冲出的气流较强;“m”是双唇紧闭,舌头后缩,将气流逼入鼻腔,然后双唇放开,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同时发出“uo”音;“f”则是上齿接触下唇,形成窄缝阻碍气流,再让气流从缝中挤出来,随后与“uo”连贯起来发音。通过反复练习这些发音,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特殊的拼音规则。
学习“当o和什么声母拼时要加介母u(实际为o与相关声母拼读发uo特征音)”的规则,无论是对于母语学习还是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母语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初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则,能帮助他们更快更准确地拼读词语和句子,为日后的语言学习和表达打下坚实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规则也是教学重难点之一,让外国学生掌握好,能提升他们汉语发音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
本文是由每日文章网(2345lzwz.cn)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