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拼音为 zhào(第四声)。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学或诗词中却经常出现。它的基本意思是用于划船的工具,类似于桨,同时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划船的动作。
“棹”最常见的含义是名词,指古代船只上用来划水前进的工具,类似于今天的船桨。与普通桨不同的是,“棹”通常较长,使用方式也更接近于撑杆。它也可以引申为船本身,尤其是在古诗文中,常用来描绘轻舟疾行的画面。
除了作为名词外,“棹”还可以作动词使用,表示用棹划船的动作。例如在《桃花源记》中就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其中虽未直接出现“棹”字,但可以想象渔人正是“棹船”而至。这种用法在古文、诗词中尤为常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诗意。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棹”字常常被用来营造一种悠然自得、超脱尘世的意境。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虽然没有直接写“棹”,但若结合整首诗的背景,可以理解为诗人乘舟而来,随后弃舟登岸。类似地,在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其中“兰舟”也可理解为由“棹”推动的小舟。
“棹”字虽不常用,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诗意色彩。无论是在古文还是诗词中,它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名称,而是与自然、人生、情感紧密相连的一个意象。了解“棹”的拼音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水上意境。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棹拼音和意思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