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是一个在日常对话和书面表达中频繁出现的词语,其标准拼音为“zhào lì”。本文将从读音、结构解析、语境使用及文化关联等方面,系统梳理这一常用词汇的内涵。
“照例”的拼音由两个单字组成:“zhào”声调为第四声,发音时需先展唇呼气再收束成降调;“lì”采用第四声,舌尖抵住上颚形成清晰爆发音。这一组合属于典型的四声接续,需注意前重后轻的语音节奏。在方言区(如粤语)虽存在“zou3 lei6”等变体读音,但普通话体系内始终固定为“zhào lì”。
“照”的结构为左右组合(昭+灬),左侧示形部分“昭”提示日光含义,右侧“灬”象征火焰延续,整体暗喻光线持续投射。右边的“例”由左半“亻”与右部“列”构成,暗示人类行为模式的系统排列。二字组合形成“遵循既定模式行为”的核心语义。
作为副词使用时,“照例”多作状语修饰动词,如“照例开会”表明按常规程序议事。亦可作谓语表达惯例状态,如“此地每月初五照例有庙会”。值得注意的是,当后接否定句式时往往形成转折关系,如“照例该休假,却因加班取消”,凸显预期与现实的对比。
在现代汉语中,该词高频出现于会议纪要、备忘录等正式文本,如:“各部负责人照例汇报季度工作进展”。民间语境中则渗透于生活仪式,像“清明时节照例祭祖”延续传统习俗。文学作品常用其构建情节稳定性,如武侠小说常写“主角照例清扫剑刃”,暗示人物固有行为模式。
对比欧洲语言发现,英语“as usual”侧重频率性描述,而汉语“照例”包含更强的文化规约性。日语“いつも通り”(itsumotōri)与中文具有相似的“惯例”属性,反映了东亚文化圈对标准化行为的集体认知倾向。这种语言差异折射出不同文明对秩序建构的不同侧重。
部分使用者易混淆“照例”与“惯例”。“照例”指按既定程序重复执行,强调动态行为;“惯例”则为长期形成的规矩,属静态概念。例如:“公司年会照例在年底举办”符合规范,而“年会惯例”则存在语法失当。另一典型错误是将“照例”与“按照”互换,后者侧重遵循规则条文,前者重在延续行为模式。
考据早期文献,《宋史·职官志》已有“照例支给俸禄”的记载,表明至少在宋代已形成稳定用法。明清小说广泛使用这一词汇,如《红楼梦》中出现数十次相关表述。现代语料库统计显示,该词年均使用频次达500万次以上,高频场景涉及日程安排、活动组织等领域。
对外汉语教学中可将“照例”纳入“时间表达”教学单元,通过对比“通常/往往/经常”的细微差别加深理解。本地化教学需注意方言干扰,如闽南语使用者易混淆“lì/lei”声调。建议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商务会议、节日庆典等真实场景强化记忆。
作为承载时间秩序与行为规范的语言符号,“照例”维系着社会活动的预期稳定性。深入理解其语音特征、语法功能及文化意涵,不仅有助于精准表达,更能揭示汉语逻辑体系中潜藏的时代密码与集体记忆。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照例是什么拼音怎么写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