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中,"照例"的拼音书写为"zhào lì"。其中,"照"字拼音为zhào(第4声调),"例"字拼音为lì(第4声调)。这个双音节词汇在普通话中的声调组合呈现出典型的去声连读特征,发音时需要注意两字结尾音节均需降调处理。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的拼写规则,"照例"严格遵循双音节词连写原则,中间无需添加连字符。
"照例"作为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具有双重层次。从字面解析,"照"呈现依照、依据的动词属性,"例"则指常规、惯例的名词概念。组合形成的成语整体表达遵循既定规则、程序或惯例进行某种行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该词被定义为"按照惯例",强调行为方式遵循已成形的规则体系,具有时间延续性和行为重复性的特点。
作为固定词组的"照例"属于副词性短语,在句法结构中主要充当状语成分。典型用法示例如下:"学校运动会照例在十月举行",在此句中"照例"修饰动词"举行",表达活动举办的常规性。值得注意的是,该短语在特定语境下可转化为分句独立使用,如:"照例来说,这类问题应由专业部门处理",形成具有让步意味的表达结构。
当代语言使用中,"照例"展现三个典型语义维度。基础用法维持"依照惯例"的核心内涵,如行政文件中的套语表述。衍生用法渗入文学语境:"月光依旧照例洒落庭前",此处转化为拟人化的时间定格描写。网络语境催生新变体,如"照例摆烂"形成特定群体的自嘲用语,既保留原始语义框架又注入年轻化表达色彩。
在语言实践中,"照例"常引发以下高频组词:照例会、照例检查、照例安排等。这些固定搭配多用于行政公文、日程规划等场景。造句示范包括:"企业每年照例举办新春联欢活动",突出周期性活动的重复性特征;"医生照例嘱咐术后禁忌",强调规范化操作流程。值得注意的是,该词的正式性使其在书面语中应用更广,口语中常被"像往常一样"替代。
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照例"约成型于明清时期,最早见于《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衙门照例行文各府,查勘仓库。"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使用频率显著增加,反映其时官僚文化特征。现代汉语中该词的规范化使用,可追溯至民国时期政府文书统一规范运动,最终在建国后的语言规范化进程中确立标准用法。
方言体系中存在差异化的替代表达:江浙地区常用"照常例",西南官话区多用"照老规矩",粤语区出现"按例咁样"的口语变体。值得注意的是台湾闽南语中存在"照例仔"的独特说法,保留古汉语遗韵的同时体现地域特色。这些方言变体共同印证汉语词汇的地域适应性特征。
实际运用中常见三类错误:其一,误作动词使用,如"请你照例提交"应改为"请按惯例提交";其二,混淆与"例如"的语义界限,二者逻辑功能本质不同;其三,时空错配导致语义矛盾,如"临时会议照例延期"应调整为"按照惯例延期"。修正此类错误需回归本义,强化语用意识培养。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