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的拼音为 "zhào lì"。其中,"照" 读作 "zhào","例" 读作 "lì",声调分别为第四声和第四声,组合成常用汉语词汇。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适用于多种语境,表达遵循惯例或按照常规行为的意思。
从语言学角度解析,"照例" 属于联合式合成词,由动词 "照" 与名词 "例" 构成偏正关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其核心含义为 "按照惯例或既定规则进行某事"。例如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贾母所言"照例摆宴",即指遵循家族传统安排宴会流程。值得注意的是,当 "例" 后接具体时间、事件时,可构成时间状语成分(如"照例每日晨练"),此时短语功能转变为时间副词性质。
在句法结构层面,"照例" 主要充当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形成"照例+VP"的典型句式。观察实际语料:(1)政府部门照例举行年终述职会议;(2)老船夫照例清晨巡河。这类例句均显示,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及正式场合,尤其适用于描述周期性、周期性的程序性活动。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常通过重复使用"照例"营造生活真实感与仪式感,如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茶峒居民"照例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刻画。
深究其历史演变,"照例" 一词承载着中华礼法文化的基因印记。"例" 最早见于《礼记·王制》"以例辨等",指典章制度中的成文规范。随着社会发展,其涵义逐渐扩展至习惯法范畴,在明清契约文书中频繁出现"遵例而行"的固定搭配,反映出传统社会对规范秩序的集体认知。当代语言学家陈平原在《语文课的深度审视》中指出,现代汉语保留"照例"这一古语成分,实则是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
对比英语对等表达如 "as usual"、"according to routine","照例" 更侧重制度性规范,而前者偏重行为习惯性的描述。日语中类似概念可用「慣例に従う」(かんれいにしたがう)表达,但现代日语文体多简化作「例によると」。这种词汇系统的差异,折射出汉文化中"礼法社会"的深层结构特征。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学者发现,汉语使用者更倾向通过"照例"建立集体行为模式的预期认知。
在数字化时代,"照例" 出现语义弱化的趋势。网络语境中,年轻人将原本庄重的表达转化为调侃用语,例如在游戏开黑群聊中戏称"大佬照例carry全场"。这种语用迁移既保留核心要义,又注入了戏谑意味。教育工作者提醒,需注意传统语义与网络新义的区分,避免造成正式文书的表达误差。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术语标准进一步规范,《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明确要求在技术文档中准确使用过渡性词语。
实际应用中的常见误区表现为:将"照例"与"照样"混用。虽然两词均有延续原有状态之意,但前者强调规则约束,后者侧重行为复制。典型案例对比:(正确)学校照例在教师节表彰先进;(错误)他生病依旧照例工作。此处应使用"照样"替换为妥。此外,在学术写作中需避免过度使用,防止文本显得模式化,应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更精准的衔接词。
深入理解"照例"的运用规范,不仅关乎语言准确表达,更是文化自觉的体现。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考察,我们得以窥见汉语词汇系统的动态演变轨迹,以及其承载的文化密码。在坚持语言规范的同时,鼓励创新性使用,方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照例的拼音和翻译及注释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