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其拼音为“zhī”,声调为阴平(第一声)。这个字的字形由“木”与“卮”组成,属形声字,本义指一种常绿灌木,即栀子,其花、叶、果均可入药或提炼香料。在日常生活中,“栀”多与植物、色彩、医药等领域相关,衍生出丰富的词语和意象。以下将围绕“栀”的拼音及常见词语展开讲解。
“栀”的拼音“zhī”属于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流从舌侧挤出。该字为左右结构,共9画:左部“木”占三画,笔顺为横、竖、撇、捺;右部“卮”六画,以横折钩起笔,后接短撇、竖弯钩等笔画。书写时需注意左右比例协调,整体笔画舒展。“栀”在古籍中亦有写作“栀子”或“支子”的记载,现代汉语统一规范为“栀子”。
“栀子”是“栀”最核心的词语,指一种开花灌木,学名为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其花冠高脚碟状,白色花瓣层层叠叠,散发浓郁香气,常被用于制茶、提取精油或制作香料。唐代诗人杜牧曾以“栀子同心好赠人”描绘友人间的情谊。此外,“栀子花”一词同样常见,侧重强调其花朵形态。
除基本词汇外,“栀”还衍生出多个文学化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栀”承载多重隐喻:其洁白花瓣象征高洁品格,香气清雅代表淡泊明志。《本草纲目》记载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赋予其药用之外的精神价值。古代文人常以栀子喻指隐士风骨,如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庭前栀子数株,清供自赏,不与群芳争艳。”这种审美取向延续至现代,栀子花仍是国风摄影和传统插花的重要元素。
当代语境赋予“栀”更多活力:栀子花茶兼具养生与时尚,栀子精油被广泛应用于芳疗领域。网络用语中,“栀言栀语”谐音“知言知语”,用以形容清新脱俗的表达方式。城市绿化中,栀子常作为行道树或盆栽植物,其生命力旺盛、耐阴性强的特点备受青睐。此外,日本将栀子花称为“かしわぎ”,其花语“永恒的爱与约定”亦被引入中文语境,丰富了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从《诗经》中“隰有苌楚,猗傩其枝”的自然咏叹,到当代生活中栀子香薰的流行,“栀”字始终贯穿中华文化脉络。无论是作为植物名称,还是意象符号,“栀”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张力连接古今。掌握“zhī”音及其相关词语,不仅有助于理解汉语造字规律,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生命哲思与美学意趣。在快节奏现代社会中,不妨借此追溯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与深情寄托。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栀的拼音和词语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