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的拼音是zhī zi。这是一个由两个单音节字组成的汉语词汇,第一字“栀”读第一声(阴平),声母是“zh”,韵母是“i”,整体发音类似“吱”;第二字“子”单独可读第三声(上声),但在作为名词后缀时通常读轻声。因此,“栀子”的完整发音为“zhī + zi”,轻声处理后的语感更趋柔和自然。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是茜草科栀子属的常绿灌木植物,原产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后广泛种植于东亚、东南亚及地中海气候区域。其叶片呈对生倒卵形,终年保持翠绿光泽,花朵洁白似玉,直径可达6厘米左右,花香清甜且浓郁,被称为“夏日香水树”。栀子的果实呈卵状至长椭圆形,成熟后呈现橙红色,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栀子”不仅是植物名称,更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栀子》一诗中以“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赞誉其高洁品格。宋代词人李清照《鹧鸪天·桂花》中提及“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暗引栀子喻指品格超然的隐逸之士。此外,栀子因其洁白形态,在婚礼习俗中象征爱情的纯洁永恒,在江浙地区至今保留赠予新人栀子花束的传统。
栀子的果实富含黄酮类化合物栀子素、京尼平苷等活性成分,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效。传统中医常用栀子配伍黄连、黄芩制成“栀子金花丸”治疗湿热所致的黄疸型肝炎。《本草纲目》记载其“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栀子提取物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近年被用于研发护肝抗炎药物。此外,栀子花精油广泛用于芳香疗法,具有镇静安神功效。
历代文学作品中,栀子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中。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记载“花之绝色,惟栀子、玫瑰二品可当之”,将栀子列为花卉审美标杆。清代画家恽寿平绘有多幅栀子工笔画,以细腻笔触捕捉其晨露欲滴之态。当代作家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中,栀子作为庭院植物隐喻封建家族的衰败与重生。这种跨媒介呈现彰显栀子作为文化符号的永恒生命力。
在日语中栀子称为“くちなし(kuchinashi)”,意指“口不能言”,传说源自平安时代贵族女性将花瓣含于口中传递暗语的轶事。印度教传统视栀子为湿婆神祭品,寺庙常以白色栀子装饰祭坛。欧洲18世纪引入栀子后,因其耐寒性差难以大规模栽培,转而培育出杂交品种“白蝉”“彩栀子”等园艺品种。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至今保留用栀子花瓣制作果酱的古老技艺,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栀子的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蕴藏着东西方植物学交流史。“Gardenia”得名于苏格兰植物学家Alexander Garden,他于18世纪末首次系统描述该物种;“jasminoides”则强调其与茉莉(Jasminum)相似的花香特质。有趣的是,栀子花在分子生物学分类上实际与忍冬科更接近,这种命名现象反映了早期植物分类学依据形态特征的局限性,也启示当代研究者需结合基因测序技术进行更精准的系统命名。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栀子的拼音怎么写的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