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字的拼音是“zhī”,声调为第一声(阴平)。这一读音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但其来源和演变却值得深入探究。若你曾听过“栀子花”的清香,或读过古诗中“栀子同心好赠人”的句子,或许会对这个字的读音与意义产生更多兴趣。本文将从字形、字义、方言差异及文化内涵等角度,全面解析“栀”字的读音与用法。
“栀”字属于形声字,由“木”(部首)和“卮”(声旁)组成。其字形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黄木可染”,表明这种植物的木材可用于染色。现代简化字中,“栀”仍保留了木字旁,与树种属性紧密相关。需注意的是,某些方言中可能会因发音习惯将其误读为“zī”或“jī”,但普通话标准读音始终为“zhī”。这一发音在《广韵》中属“支”韵,与“知”“支”等同韵母字存在语音关联。
作为植物名,“栀”特指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一种茜草科常绿灌木。其花朵呈白色,香气浓郁,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唐诗《栀子》中云:“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又开”,此处“越桃”即栀子的别称。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学中的栀子花(white gardenia)在英文中发音为/ɡɑ?r?di?ni?/,与中文拼音毫无关联,却因文化传播产生了跨语言的审美共鸣。
历史上,“栀”的名称经历了多次演变。汉代《异物志》称其为“盭草”,唐代《酉阳杂俎》则记载“栀子花一名越桃”,而宋代《梦溪笔谈》中已明确使用“栀”字定名。这种名称统一反映了汉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的规范化趋势,也侧面印证了“zhī”的读音在宋代即已固定。
尽管普通话中“栀”读作“zhī”,但在部分方言中存在音变现象。例如:吴语区某些方言将其读作“tsu”,粤语中接近“zik6”。这些差异源于汉语声调的地域分化及中古音的残留。现代语言学家通过方言比较研究发现,“栀”的声母从浊音向清音的转变,与宋元时期的语音规范化密切相关。
“栀”字常见于植物相关词汇,如“栀子花”“栀子香”。文学作品中常与“白”“香”等意象组合,例如“栀子白”“栀子雪”。在网络用语中,虽不如传统词汇使用频率高,但因其独特美感,逐渐被用于网名或品牌命名,如“栀夏”“栀子书院”等。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文化底蕴,又融入了现代审美需求。
需注意区分“栀”与形近字“枝”“支”。三字虽同为木字旁,但意义迥异:“枝”指树木分叉处;“支”多表分支或支持;而“栀”专指植物类别。正确使用需结合语境判断,例如“栀子”的“栀”不可替换为“枝”,否则会导致语义混淆。
“栀”字虽小,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与语言演变轨迹。从《说文解字》的“黄木可染”到现代文学的清新意象,它见证了汉语词汇的传承与发展。准确掌握其拼音与用法,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更能在鉴赏诗词、研究植物文化时获得更深层的体验。下次邂逅栀子花香时,不妨想起这个读音背后的千年故事。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栀字怎么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