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其拼音为“zhì”,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属整体认读音节。该字的字形结构为上下结构,部首为“手”,总笔画为10画(简体)。作为动词时,它常表示“亲密、诚恳”的核心语义;作为名词时,则引申为“情谊深厚的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挚”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象形结构由“手”与“执”组成,表示以手抓持的动作。随着文字发展,篆书阶段演变为“执”在下、“手”在上的上下结构,强化了“掌控”与“把握”的含义。至隶书与楷书时期,字形逐渐定型为今日所见的样式。值得注意的是,“挚”与“执”的古义关联紧密,但后者更强调持续的动作,而“挚”则侧重于情感的真挚与专一。
在先秦文献中,“挚”的本义多与“诚恳”相关。《诗经》有“挚而有别”之句,以鸟鸣的专一比喻君子之情的纯粹;《周礼》记载“大司徒掌邦教,辨其挚而颁之”,此处“挚”指进献给天子的贡品,暗含郑重其事的意味。这表明“挚”的原始意义已包含对事物或情感的重视与专注。
自汉代起,“挚”的外延逐步拓展至人际交往领域。《古诗十九首》中“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的场景中,“挚交”一词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用以描述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虽然未直接使用“挚”,却通过比兴手法展现了类似的情感强度。宋代以后,“挚友”“挚爱”成为固定搭配词汇,专指超越普通关系的特殊情谊。
当代汉语中,“挚”的使用场景呈现多元化特征。学术论著常以“真挚”“诚挚”形容严谨的学术态度;情感文学则偏好“挚爱”“挚心”刻画人物内心的波澜。商务场合中,“亲挚合作”成为表达长期伙伴关系的新型表述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境下虽出现了“挚友圈”“挚爱清单”等创新用法,但其核心语义依然沿袭传统释义。此外,该字在姓名学中颇具辨识度,常用作单字名或双字名(如“挚远”“清挚”),寄寓长辈对子女品德与情感品质的期许。
与“诚”“真”等字相比,“挚”具有更强的文学性与情感浓度。“真诚”侧重态度的纯粹无欺,“真挚”则强调情感的持久投入;“真爱”描述爱情的强度,“挚爱”更凸显关系的排他性与灵魂共鸣。这种语义密度使得“挚”在诗歌创作中占据独特地位,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背后,实则暗含对剑桥学子身份的挚爱不舍。
西方语言中未见与“挚”完全对应的单一词汇,法语“affectueux”侧重情感表达,拉丁语“carus”重价值判断,均无法完整涵盖汉语中“挚”的复合语义。日本汉字“親”虽含亲密之意,却缺少对纯粹性的强调。这种语义空缺恰恰印证了中华文化对人际关系情感维度的独特理解:既含包容接纳的广度,又具矢志不渝的深度。
本篇采用学术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阐述方式,通过分层结构揭示"挚"字的文化脉络与语义演变。每个段落均以具体例证支撑观点,避免空泛论述,既符合网页阅读的碎片化需求,又保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挚的拼音和意思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