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这个汉字的拼音为“zhù”,声调为第四声。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字虽然并不算常见,但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诗意。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伫”的读音、字义、用法场景以及常见搭配展开详细介绍,帮助读者全面掌握这个汉字的特点。
在《说文解字》中,“伫”的本义是“久立”。其字形由“人”和“宁”(简化前写作“??”)组成,其中“??”代表房屋,合起来象征人在屋檐下长久站立等待。随着语言演变,“伫”的含义逐渐扩展,既可表示静态的站立,如“伫立”,也可引申为抽象的情感状态,例如“伫思”(凝神思索)或“伫望”(殷切盼望)。这一字生动展现了古汉语通过具体场景传递复杂情感的特质。
“伫”常与动词或形容词组合形成特定词汇。例如,“伫立”是文学作品中高频出现的词汇,形容人长时间直立,多用于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姿态,如“他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伫听”则强调专注聆听,如“伫听雨打芭蕉声”;而“伫立凝眸”通过视觉与体态结合,强化画面感。此外,在古风诗词中,“伫”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伫想佳人隔云端”,暗含思念与期盼。
“伫”的拼音为第四声“zhù”,发音短促有力。常见混淆点在于声调易误读成第二声“zhú”。需注意:“zhù”尾音需压低且短促,而“zhú”尾音上扬。建议通过对比记忆法练习,例如将“伫立”与“竹子”对比练习。方言区使用者应注意:吴方言中“伫”易与“族”混读,需强化发音训练。
古典诗文中,“伫”常被用于营造意境。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伫倚危楼风细细”,通过描绘主人公长久伫立的形象,传递了绵长的离愁;晏殊《踏莎行》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则借“伫”字勾连空间纵深感。现代散文里,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也巧妙运用“伫”字增强画面张力。
“伫”为左右结构形声字,右侧“主”表读音,左侧“亻”表意。楷体书写时,左部“亻”笔画紧凑,右部“主”中横画舒展。书写时需注意撇画起笔与竖的衔接,竖画需垂直挺拔。隶书中的“伫”常简化右部笔画,呈现古朴风格。篆书则更接近原始象形特征,如小篆中“伫”右侧更趋象形化。
在闽南语中,“伫”发音为“tī”(近似普通话“提”),仍保留本义。闽南俗谚“伫阮厝”意为“在我家”,体现了汉字跨方言的稳定性。西南官话区(如四川话)虽弃用“伫”字,但“等”字常替代其表意。值得注意的是,吴语区(如苏州话)中,“伫”仍保留书面语用法,体现了方言中对文言词汇的留存现象。
当代网络语境中,“伫”常被诗意化改写,如“伫立于时光尽头”等句式广泛流传。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以“伫”为意象创作短诗或摄影作品,赋予其新内涵。教育领域,小学语文教材选择“伫立”作为教学案例,强化学生对静态描写的理解。影视字幕翻译时,“站立”多被保留原字音,增强地域特色表达。
需注意与“驻”“柱”的区别。“驻”强调动态停止(如军队驻扎),“柱”指建筑支撑物。“伫”与“驻”同属“主”声旁,但语义侧重空间感;“伫立”与“矗立”均可表直立,前者多用于拟人化描写,后者强调高大稳固。建议通过造句对比记忆:如“士兵伫立哨位”突出人物状态,“纪念碑矗立广场”强调物体形态。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伫拼音怎么读音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