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读作“zhòu”,基本含义指皮肤、物体表面因收缩或挤压而形成的纹路。它在现代汉语中既保留了传统用法的精髓,又衍生出丰富的组词功能,成为表达形态变化的重要词汇。本文将围绕“皱”的拼音、基本释义及常见组词展开解析,帮助读者全面掌握这一汉字的内涵与外延。
“皱”的拼音为“zhòu”,属于阳平声调,声母为“zh”,韵母为“ou”。该字最早见于篆书,由“刍”与“皮”两部分组成,其中“刍”表音,“皮”为表意部件,暗示其与皮肉或物表的关联。在现代汉语中,“皱”不仅用于描述物体表面凹陷的纹路(如皱纹),还可引申为复杂褶皱的形态(如褶皱),甚至延伸至情绪化的心理状态(如发愁)。这一多维度的用法体现了汉字形意结合的特点。
日常生活中,“皱”常与不同词性组合形成高频词汇。例如“皱纹”(zhòu wén)专指皮肤表面因老化或表情而形成的纹路,如“老人脸上布满皱纹”;“皱眉”(zhòu méi)表示双眉紧蹙的动作,透露忧愁或不满的情绪,如“她听闻消息后不禁皱眉”。此外,“皱褶”(zhòu zhě)用于科学场景描述物体叠加产生的层叠痕迹,如“地质学家观察到岩石中的皱褶现象”;“折皱”(zhé zhòu)则强调外力导致的弯折状态,如“文件因潮湿产生折皱”。这些词语凸显了“皱”在不同领域的适应性与表现力。
在文学创作中,“皱”常常作为意象承载深沉情感。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末句“瘦”字暗含肌肤皱褶之意,隐喻时光流逝。画家笔下,皱褶亦是塑造立体感的关键技法——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擅长利用衣纹的褶皱刻画人物动态,赋予作品鲜活生命力。“皱”在此类情境下超越了表层的物理形态,升华为美学符号。
当代学科发展中,“皱”衍生出诸多专业术语。地质学中的“皱曲构造”(fold structure)描述岩层因地壳运动形成的波状起伏;气象学中的“云皱”(cloud wrinkle)则指高空云层不规则起伏现象。材料科学中,“抗皱性能”(wrinkle resistance)成为评价织物质量的指标之一。此类术语通过精准定义扩展了“皱”的使用边界,使其在科学表述中占据重要地位。
汉语方言为“皱”赋予了更多鲜活的表达。四川话中“皱巴巴”常被简化为“皱眉巴眼”,形容物品不平整;粤语“起晒绉”生动描绘布料褶皱状态。伴随全球化进程,日语借词“シワ”(罗马音 shiwa)对应“皱纹”,虽未直接引入汉字,却反映了中日文化对皱纹的共同认知。这种跨语言互动进一步丰富了“皱”的语义网络。
“皱”作为汉字体系中的微小单元,承载着从直观观察到抽象思维的跨越。从婴儿啼哭时的眉间褶皱到哲学家对时间流逝的沉思,这个字符连接着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知与探索。掌握其组词规律与应用场景,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力,更能透过语言现象洞察文化思维的深层脉络。在汉字研习的长卷中,每一个“皱”都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