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金山画像》的拼音写法是“zì tí jīn shān huà xiàng”,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画像之作。这首诗创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当时苏轼自儋州遇赦北归,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在金山寺看到了好友李公麟为自己所画的画像,心有所感,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此诗以一种幽默、旷达又略带自嘲的笔触,展现了苏轼对自我一生的深刻认知和对人生的超脱态度。
《自题金山画像》原诗为“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首联“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运用了极为精妙的比喻。“已灰之木”,将心境比作已经熄灭的灰烬之木,形象地传达出历经坎坷后内心的淡泊与平静。“不系之舟”,把自己漂泊的身世比作没有绳缆系住的小船,随波逐流,无处安身。这两句将苏轼饱经沧桑后的疲惫心境和艰难处境生动地展现出来。
尾联“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按照常理,提及功业,人们往往会想到高官厚禄、显赫政绩。然而苏轼却把“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曾被贬谪的地方当作自己平生的“功业”所在。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自嘲,而是在历经人生大起大落、宦海浮沉后,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在黄州,他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其文学造诣达到了新的高峰;在惠州,他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对当地的农业、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儋州,他开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培养人才,为海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三个地方虽然环境艰苦、充满磨难,但却成为苏轼文学创作和思想升华的重要源泉,成为他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一生经历诸多挫折与磨难。但正是因为这些经历,塑造了他豁达乐观的品格。在创作《自题金山画像》的这一年,苏轼虽然刚刚结束了长期的贬谪生涯,但身体已大不如前。从海南儋州北归的路途遥远且艰辛,对于年近六旬的苏轼来说,无疑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考验。然而,他依然能够以这样一种超脱、豁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一生,将苦难视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苏轼在诗中表达出的这种对自我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展现了他不随波逐流、不被世俗功利所束缚的独立人格。他不被传统意义上的“功业”观念所局限,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更加超脱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人生。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守内心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题金山画像》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全诗短短四句,却勾勒出苏轼的一生,从心境到经历,从苦难到感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需要极高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生阅历。
诗中的比喻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把抽象的心境和复杂的人生经历用具体的“已灰之木”和“不系之舟”形象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苏轼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尾联的反问更是在含蓄中蕴含着力量,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入思考。这首诗不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历经岁月的洗礼,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值得后人反复品读和品味。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自题金山画像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