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龇”字的拼音是“zī”,属于常用汉字中的拟声词范畴。其基本含义是形容牙齿外露或张口露齿的样子,多带有拟人化的动态感。例如“龇牙咧嘴”,用来形容人愤怒、凶狠或疼痛时的表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字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但书面语中更常见于文学描述或成语表达。
“龇”字的部首是“齿”,这与其核心含义密切相关。作为左右结构的汉字,它由“齿”和“此”组成。其中,“齿”旁直接点明与牙齿相关的意象,“此”则补充了动作发出的主体(即“此刻的、这个状态的”)。现代汉字规范中,“龇”的笔画总数为14画,常见繁体写作“齜”,两者结构完全一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龇”的异体字在古代文献中偶见,但现代汉语已统一使用当前字形。
“龇”主要出现在以下固定搭配中:
1. “龇牙咧嘴”:描述人因情绪激动或疼痛而张开嘴巴露出牙齿的状态,带有夸张的戏剧性。例句:“孩子摔倒后龇牙咧嘴地喊疼。”
2. “龇牙”:单用时保留基本含义,但更偏向中性描述。例句:“壁画中的鬼怪形象总是龇牙相向。”
3. “龇牙而笑”:强调微笑时露出牙齿的特定形态,常见于文学作品的情感描写。
该字为平声(一声),声调为高平调。常见误读情况包括:
① 将后鼻音误读为“ci”(齿旁易引发联想但发音不同);
② 受方言影响读作“zì”(如某些南方方言);
③ 书写时易将“此”误笔为“些”或“斯”。
建议通过“牙齿露出(zī)的‘龇’字容易记住”顺口溜强化记忆。
从甲骨文到篆书,“齿”部相关文字一直与口腔形态描写密切相关。至汉代,“龇”的形态已见雏形,多出现在医书描述面部病症的语境。唐代《酉阳杂俎》首次将其用于人物表情刻画,赋予了情感表达功能。宋代以后,“龇”开始高频出现于市井文学,逐渐演变为极具画面感的成语构成要素,在《水浒传》等白话小说中频繁出现。
在基础教育中,“龇”常作为会意字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部首表意、偏旁补义”的构字规律。语文教师常设计对比教学:
- 齿旁系列:龇、龋、龈
- 动作系列:龇牙、咧嘴、瞪眼
在书法练习中,该字的结构对称性(左高右低)是笔顺训练的重点。数据显示,上海某小学通过“表情包配文”活动,使该字书写正确率提升47%。
部分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特征:
- 东北方言:“呲牙”简化为“呲”,如“别呲着牙傻笑”;
- 粤语区:转写为“呲牙”(粤语拼音:ci1 ngaai4),保留完整音节;
网络语中衍生出“龇牙笑”“龇牙猫”等表情包文化符号,显示出传统汉字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
与日语“歯をむき出しにする”(字面“露出牙齿”)相比,中文“龇”更注重动态过程。英语“bare one's teeth”虽功能匹配,但缺乏单字概括能力。这印证了汉字“以简驭繁”的独特优势,单个字符即可承载完整语义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建议采用“动作演示法”辅助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龇的拼音和组词部首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