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的拼音和词语部首.docx免费下载(word版可打印)

 2025-08-26  阅读 30  评论 0

摘要:耸的拼音和词语部首“耸”是汉语中常见的形声字,其拼音标注为“sǒng”,属于常用字范畴。该字的发音需注意“s”

耸的拼音和词语部首

“耸”是汉语中常见的形声字,其拼音标注为“sǒng”,属于常用字范畴。该字的发音需注意“s”作为清辅音要轻短,后接上声调(降升调),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背,唇形自然闭合。在普通话中,“耸”常与“高”“立”相关联,构成“耸立”“高耸”等具有空间感与动态感的词汇。

“耸”字的部首与结构解析

从字形结构来看,“耸”由部首“耳”与声旁“从”组成,属于左右结构。部首“耳”位于左侧,象征着其与听觉或身体动作相关的本义延伸;右侧的“从”由两个“人”叠加而成,既作为读音提示,也暗示了群体性动作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汉字简化过程中,“耸”未经历笔画删减,保留了完整的表意框架。

常见词语的语义延伸

以“耸”为核心的语素构建了丰富的汉语词汇。“耸立”描绘物体直立高耸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山峰、建筑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如“群山耸立”暗含垂直空间的层次感。“耸肩”作为肢体动作,表达了不确定或冷漠的态度,例如“他耸耸肩表示不知情”。“耸人听闻”则强调消息的夸大性,多用于新闻舆论场景中。

部首“耳”的文化象征意义

部首“耳”在甲骨文时期便承载了原始崇拜的语义基础,与听觉、沟通乃至神谕传递相关。在“耸”的字形演变中,“耳”被赋予了更抽象的空间延伸意象,暗示信息传递的高度敏锐性。现代汉语中如“耸听”的搭配,即延续了声音通过“耳”接收并引发震撼的文化逻辑。

声旁“从”的功能解析

右侧“从”并非单纯的形声组件,其双人并列的结构本身具有语法和语义双重意义。古汉语中,“从”可表示跟随动作,如“从征”;在“耸”中则通过与左部“耸”的结合,强化了动作的动态性——高耸需克服重力,暗含主动攀升之意。这种声旁与字义的隐喻关联,体现了汉字形声关系的灵活性。

“耸”字的应用场景分析

在文学创作中,“耸”多用于营造戏剧性场景,诸如“电闪雷鸣中山峰愈显耸峙”,通过空间对比增强视觉张力。医学领域,“耸肩”动作被用于评估颈椎功能。社会学研究中,频繁耸肩可能指向社交焦虑或信息接收障碍。这些跨领域应用揭示了“耸”字超越单纯形态描述的功能深度。

历史文献中的“耸”字考据

先秦典籍《周易》已有“耸肩”相关记载,象征防御姿态。《楚辞》中“耸耳”一词用于描写听觉敏锐。唐宋诗词里,“耸翠”多刻画山林葱郁之景,如“危楼耸翠映晴空”。明清白话小说中,“耸动”频繁出现于市井场景叙事,增强情节张力。历代用法演变轨迹映射出汉语词汇的语义增殖现象。

现代语言学习中的注意点

初学者易将“耸”与形近字“茸”混淆,需通过部首差异(耳≠艹)及语境区分。在口语表达中,注意“耸肩”为不可拆分连动短语。书面写作时推荐使用“高耸”替换口语化的“很高”,提升文本规范性。方言区学习者应注意普通话声调变调规则,如“耸动”在某些方言中可能读作平声。

最后的总结:跨越时空的语言符号

“耸”字作为承载视觉感知与动态表达的重要符号,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多维语义网络。从甲骨文到简体字,其形态稳定而内涵不断丰富,见证着汉字系统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深入探究单字的形音义关联,不仅能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更能触碰中华文明的认知密码。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耸的拼音和词语部首

点击下载 耸的拼音和词语部首Word版本可打印

管理员

  • 内容57583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0291秒, 内存占用1.76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