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字的拼音是"jí"。这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在普通话中,"jí"是一个第二声(阳平)的发音,发音时口型由合到开,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前部抬起,气流从舌面和硬腭的狭窄通道中挤出,发出清晰明亮的音。
"棘"是一个会意字,由两个"朿"(cì)字组成。"朿"本义是树木上的刺,两个"朿"并列,表示多刺的意思。这种结构生动地体现了汉字造字的智慧,通过简单的构件组合表达复杂的含义。在隶书和楷书中,"棘"字的形态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棘"字的基本含义是指多刺的植物,如酸枣树、荆棘等。在古代,"棘"常用来形容难以通过的障碍或困难重重的环境。《诗经》中有"营营青蝇,止于棘"的句子,这里的"棘"就是指多刺的灌木。"棘"还可以指代棘手的问题或困难,如"棘手"一词就形象地表达了事情难以处理的状态。
"棘"字在汉语成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荆棘丛生"形容困难重重,障碍很多;"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的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棘地荆天"形容处境艰难,障碍极多。这些成语都形象地描绘了"棘"作为障碍物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棘"字在这些成语中的运用,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困难的正视和克服。
在古代典籍中,"棘"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周礼》中有"外朝以询万民,其位:树棘以为位"的记载,这里的"棘"指的是用荆棘围成的席位,象征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孟子》中也有"今茅塞子之心矣"的说法,"茅塞"与"棘塞"类似,都是比喻心思被堵塞的状态。在《诗经》中,"棘"字更是频繁出现,如"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这里的"棘心"指的是酸枣树初生的嫩芽,富有生机和活力。
在现代汉语中,"棘"字依然保持着丰富的用法。除了基本的"荆棘"、"棘手"等词汇外,"棘"还出现在许多专业术语中,如"棘皮动物"(一类海洋无脊椎动物)、"棘球蚴"(一种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等。在日常用语中,"棘手"、"棘刺"等词汇也经常使用。"棘"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既保留了传统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发展,体现了汉字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棘"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既象征着困难、障碍,也象征着坚韧、不屈。荆棘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而人们披荆斩棘的精神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在文学作品中,"棘"常常被用来烘托环境的艰苦或人物的处境,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意象。"棘"也提醒人们要正视困难,勇于克服,这种文化内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棘,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