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字的正确拼音是hǒu,属于第三声。在普通话中,第三声的发音特点是先降后升,即先从高音降到低音,然后再升回中高音。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常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发出洪亮、有力的声音。
"吼"字由左边的"口"字旁和右边的"孔"组成。"口"是它的部首,表示与嘴巴、声音有关的意义。整个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口"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左右,右边"孔"占三分之二左右。这种结构在汉字中非常常见,体现了汉字的形声特点,"口"表意,"孔"表音。
"吼"字的笔顺如下:先写左边的"口"字旁,笔顺是竖、横折、横;然后写右边的"孔"字,笔顺是横撇/横钩、竖钩、提、竖弯钩。具体来说,"孔"字的书写顺序是:1. 横撇/横钩;2. 竖钩;3. 提;4. 竖弯钩。整个"吼"字共7画,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连贯和结构的匀称。
"吼"字可以组成许多常用词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组词:
1. 吼叫:指动物或人发出洪亮的声音,如"狮子在吼叫"。
2. 怒吼:指因愤怒而大声吼叫,如"他怒吼着表达不满"。
3. 吼声:指吼叫的声音,如"远处传来虎的吼声"。
4. 吼叫着:表示正在吼叫的状态,如"他在吼叫着抗议"。
5. 狂吼:指疯狂地吼叫,如"狂风怒号,大海在狂吼"。
6. 吼声震天:形容吼声非常大,震动天空,如"战场上吼声震天"。
7. 吼三喝四:形容大声叫嚷,如"他在那里吼三喝四地指挥"。
8. 河东狮吼:出自苏轼的诗,比喻妻子凶悍,如"他怕老婆,真是河东狮吼"。
9. 吼秦腔:特指西北地区秦腔表演中演员的高亢唱腔。
10. 吼唱:指用洪亮的声音歌唱,如"他在台上吼唱着民歌"。
"吼"字不仅是一个普通的汉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吼"常常与力量、豪迈、激情等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戏曲表演中,特别是秦腔等地方戏曲,"吼唱"是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体现了西北人民豪爽、直率的性格特点。
在文学作品中,"吼"也常被用来表现人物的强烈情感或英雄气概。在自然界中,猛兽的吼叫则象征着力量和威严。"河东狮吼"这个成语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强势形象的一种幽默表达,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正确书写"吼"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口"字旁要写得小巧紧凑,位置偏上;右边的"孔"字要写得舒展,特别是最后一笔的竖弯钩,要写得圆润有力;整个字的重心要平稳,左右部分的比例要协调。练习时可以先分解书写,再整体练习,注意笔画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吼的拼音组词和部首笔顺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