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绊”的拼音为“jī bàn”,声调分别为阴平(第一声)和去声(第四声)。作为中文词汇,“羁绊”不仅具备清晰的发音,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语言中情感与关系的深度表达。在现代汉语中,“羁绊”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复杂而难以割舍的联系。
从构字上看,“羁”由“罒”(网部)、“革”(皮革)、“马”组成。在古代,“羁”指用皮革制成的马笼头,象征束缚或约束。《说文解字》中提到:“羁,马络头也。”而“绊”由“纟”(绞丝旁)、“半”构成,表示绳索或缰绳。《广韵》释为:“绊,系足也。”两字结合后,既保留了具象的绳索意象,又引申为抽象的关系束缚。
“羁绊”最初用于描述物理层面的牵制。例如,《史记》中记载“马逸不能止,三军为之羁绊”,暗喻军事行动因意外受阻。至唐宋时期,该词逐渐转向人际关系领域。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虽未直用“羁绊”,却以鸟雀羽翼相依暗含类似意象。近代文学中,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以“灵魂的深重羁绊”隐喻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赋予词语更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当代使用者赋予“羁绊”多重维度:
1. 情感连结:描述血缘、友情或爱情中的双向依赖,如“亲情是剪不断的羁绊”;
2. 责任义务:工作关系中的责任担当,“项目成功取决于团队成员间的羁绊”;
3. 成长课题:心理学常将克服内心恐惧的过程称为“解开心灵羁绊”。
日语借用汉字时保留了该词,但侧重点略有差异。日语中“絆”(きずな)多指亲密情感,尤其用于描述守护关系(如《宠物小精灵》中宠物与训练师建立的“羁绊”)。相比之下,中文保留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既能表达温柔守护,也可指代难以挣脱的压力。
在叙事艺术中,“羁绊”具有独特的隐喻价值。小说家常以其构建人物弧光:主角可能因家庭羁绊放弃冒险,或通过斩断旧羁绊实现自我突破。例如《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对战争的执念,正是其精神枷锁的真实写照。影视剧中,“羁绊”常作为反转剧情的关键点——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往往在危机时刻展现出令人意外的韧性。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讨论“被抛入世间”的状态,暗合“羁绊”的哲学意涵。人类自诞生起便与世界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既是个体存在的证明,也可能成为认识自身的障碍。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家庭伦理视为无法割裂的社会纽带;道家则倡导“逍遥游”,追求超越世俗羁绊的精神自由。这种辩证张力构成了中华文化对人际关系的核心认知。
在社交媒体时代,“点赞评论”构建了新型社交羁绊,虽缺乏肢体接触,却通过数据流编织情感网络。虚拟偶像与粉丝的关系突破地理限制,形成跨越次元的联结。但数字羁绊也存在隐忧:算法推送导致的认知封闭、网络暴力引发的集体焦虑,提醒人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中“无形之绊”的利弊。
“羁绊”作为承载千年文明的语言符号,始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它提醒我们:人既非孤立原子,亦非完全受控的傀儡,而是在各种关系的交织中寻找生存意义的生命体。理解并善用这些羁绊,或许正是破解存在之谜的密钥所在。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羁绊的拼音和意思怎么写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