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字的普通话拼音是“sǒng”,声调为第三声,发音时由低向高扬起,带有强烈的情感表达色彩。这个汉字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其部首为“耳”。“耳”部在汉字中常与听觉、感知相关,例如“聪”“闻”等字均以“耳”为部首。尽管“耸”字本身与听觉无直接联系,但其字义发展过程中逐渐引申出高耸入云的意象,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轨迹体现了汉字构形的独特智慧。
“耸”字属于形声字体系,由上部的“从”(表意)和下部的“耳”(表音)组成。这种构造方式体现了汉字“形声相益”的核心特征。在楷书书写中,“从”字部件简化为类似双人旁的形态,与“耳”部形成稳固的上下结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字的规范化简化使“聳”字被简化为“耸”,通过保留核心表意部件的同时大幅删减笔画,这既符合书写效率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字形辨识度。
在现代汉语中,“耸”字常构成生动形象的常用词组。如“耸立”描述高大建筑物直入云霄的形态(例:摩天大楼耸立于城市天际),其突出特点是强调纵向高度带来的视觉震撼。“耸肩”作为肢体语言动词,传达出不以为然或无能为力的态度(例:听到质疑时他只是耸了耸肩)。而“耸人听闻”则属于贬义成语,指责人为制造骇人新闻(例:某些媒体常炮制耸人听闻的标题夺人眼球)。这些词组的共性在于善用“耸”字具备的空间张力特征。
古典诗词常借“耸”字营造雄伟意境。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中“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通过“突兀”意象暗含“耸”的势态描绘大雁塔的神圣威严。宋代范成大《峨眉山行记》更以“万仞攒空”等语强化山势耸峙的视觉冲击。这种文学表现揭示出“耸”字背后蕴藏的东方美学特征——通过精炼文字构建宏大的空间意象,促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当代文化研究中,“耸”字衍生出特殊的社会学隐喻功能。如在商业领域,某些品牌刻意塑造高耸的品牌形象(例:某科技公司总部建筑刻意设计得异常高耸);在社交网络时代,“耸动标题”成为吸引点击率的常见手段,这种传播策略本质上是对“耸人听闻”成语的现代转义应用。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文化现象反映出人类对“高耸”意象的持续崇拜——从古至今,高耸物体始终象征权力、智慧或神圣性。
对比英语对应表达如“towering”或“lofty”,汉语“耸”字的优势在于其简洁性与多义性并存。例如描述山峰可用“耸立”,形容人姿态可用“耸肩”,两者共享同一汉字却毫无歧义。日语吸收汉字后衍生出「聳える」(tateru)表示矗立,却未保留“耸人听闻”的引申义,这种语言接触中的筛选现象揭示不同文化对空间感知的认知侧重差异。值得玩味的是,现代日本动漫作品中频繁使用「聳動」一词翻译西方恐怖题材的夸张标题,显示汉字文化圈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词汇再创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耸”字因其形声特征与多义性应用成为生动案例。教师可通过建筑图片对比教学“耸立”与“屹立”的空间差异;借助肢体动作演示“耸肩”的情境意义;播放耸人听闻的新闻片段引发文化讨论。此类教学设计不仅强化词汇记忆,更能通过汉字解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比较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时代的汉字教学已突破纸本局限,AR技术可将“耸”字的字形演变过程以三维动画形式呈现,极大提升学习趣味性。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耸字的拼音和组词和部首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