徊拼音组词部首结构.docx免费下载(word版可打印)

 2025-08-26  阅读 55  评论 0

摘要:徊的拼音与基本释义“徊”字的拼音是“huái”,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为第二声。其基本含义与“

徊的拼音与基本释义

“徊”字的拼音是“huái”,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为第二声。其基本含义与“徘徊”一词密切相关,指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多用于形容犹豫不决或行动迟疑的状态。例如“他在十字路口徘徊了许久,始终无法决定方向”。“徊”也引申为事物在某种范围内的起伏波动,如“思绪在脑海中徘徊”,赋予更抽象的动态感。

部首与字形结构解析

“徊”字属于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侧为部首“彳”(读作chì),称为“双人旁”,多与行走、行动相关;右侧为声旁“回”,形似环绕的路径,呼应了“徘徊”中循环往复的意象。整个字由九画组成,具体笔画顺序为:撇、撇、竖、竖、横折、竖、横折、横、横。书写时需注意部首“彳”的撇画宜短促,右侧“回”需保持对称性,使字形重心平稳。

部首“彳”的意义延伸

作为偏旁,“彳”在汉字中常与运动、位移关联。例如:“行”(háng)中的“彳”象征道路分支;“往”和“得”同样包含此部首,分别表示移动方向和获取动态。而在“徊”中,“彳”不仅强化了动作属性,更隐喻人类在抉择中的空间性焦虑——脚步被困于虚实之间的边界,这种文化内涵使得字形本身成为哲学思考的载体。

“回”的双重语义作用

右侧“回”本义为旋转、圆环,其甲骨文形态即模仿螺壳的螺旋纹路。《说文解字》释为:“回,转也。”当这一意象融入“徊”字时,形成具象与抽象的叠合:表层展现反复踱步的行为轨迹,深层传达精神世界的循环困局。如宋词《踏莎行》云:“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计留春住,燕归人回。”此处“回”字既指物理归返,亦暗喻情思萦绕。

“徊”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运用

古代文人善用“徊”字营造氛围张力。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若改作“徘徊玉砌”,则更显物是人非之怅惘。明清小说亦频繁使用该字,《聊斋志异·婴宁》描写男主角在幽径“徘徊踟蹰”,将少年情窦初开的羞赧刻画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语境中“徊”往往承载着时空压缩的叙事功能——刹那间的踟蹰可能浓缩数年的心路历程。

现代汉语中的多元演绎

当代语境下,“徊”的使用呈现语境扩展趋势。心理学领域借用其命名强迫性思维障碍(如“认知洄滞”),物理学将其类比于波动方程的驻波现象。网络用语中更衍生出“情感游荡群体”(简称“徊友”)等戏谑表达。即便如此,该字的核心审美价值仍聚焦于表达存在主义的孤独与追寻,正如先锋诗人海子的遗作《太阳·七部书》所写:“我徒劳地徘徊在时间的皱褶里,寻找失落的盐粒。”

跨文化维度下的对比研究

放眼世界语言系统,类似构意的词汇在不同文明中展现出独特形态。英语的“wander”强调无目标漫游,缺乏“徊”中内蕴的反复性;日语“彷徨う”(さまよう)则保留了更多东方美学特征,多见于俳句创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词汇均未能像“徊”那样精准捕捉人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摇摆状态,彰显汉字表意的细腻性与立体性。

书写规范的现代启示

在数字化输入盛行的当下,正确书写“徊”字对维护汉字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实践表明,通过拆解部首含义与历史演变教学,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记忆效率。与此书法爱好者热衷于在行草中夸张“徊”的曲笔线条,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证明传统汉字仍具有蓬勃的创造力。某知名设计师曾以“徊”字创作海报,将双人旁解构为两道光轨,诠释当代青年的自我探索之路,引发广泛共鸣。

汉字美学的哲学省思

从现象学到解构主义视角,“徊”字构成微型认知模型:双人旁的稳定性与回环笔画的流动性构成永恒对话,暗示人类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间的永恒徘徊。这种辩证关系恰似庄周梦蝶的哲学命题——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之间的界限消弭于笔墨之间。汉字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承载东方智慧的活态遗产,“徊”字正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徊拼音组词部首结构

点击下载 徊拼音组词部首结构Word版本可打印

管理员

  • 内容575786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0330秒, 内存占用1.77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