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之际,随着西学东渐之风日盛,中国学术界对于语言文字改革之声亦日益高涨。彼时有识之士意识到,若欲普及教育,使国民皆能通晓文字,则必先简化汉字之学习过程。于是乎,在诸多方案之中,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用以标注汉语音韵之系统应运而生,此即为“老式汉语拼音”。
溯其源流,老式汉语拼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十年探索改进而成。早在1892年,英国传教士托马斯·弗朗西斯·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便提出了“威妥玛拼音”,成为最早尝试用拉丁字母记录汉语发音的方法之一。随后,翟理思(Herbert Giles)对此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威妥玛-翟理思拼音”。然而,这些早期拼音方案多服务于外语学习者,并未广泛应用于国内。
直至二十世纪初,国语运动兴起,国内学者开始积极投身于汉语拼音的研究制定工作。1913年,“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正式确定了“注音字母”,作为汉字注音工具。尽管如此,由于注音字母采用独特符号,不易记忆且不便印刷,故而并未得到普遍认可。与此一些民间组织和个人纷纷提出自己的拼音方案,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卢戆章所创制的“官话字母”。该字母不仅参考了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形式,还结合汉语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决定推行一套统一、简便易学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施行。这套新的拼音体系继承了前人智慧结晶,同时摒弃了一些不合理的元素,使之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发音规律。自此,“老式汉语拼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在推动汉语拼音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磨灭。
回顾往昔,从威妥玛拼音到《汉语拼音方案》,每一个阶段都是对汉语拼音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老式汉语拼音”虽已成为过去,但它见证了时代变迁,反映了人们对于语言交流便利性的不懈追求。更重要的是,它为后来汉语拼音标准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汉语国际化进程,使得中华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老式汉语的拼音字母表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