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在草堂,沿着中轴线读楹联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23/3/10 10:03:47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杜甫 成都 对联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今天

我们走进杜甫草堂

通过对联

了解名垂千秋的诗圣杜甫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集大成的诗圣,是国际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成都杜甫草堂,是蜚声全球的著名文学圣地,也是对联富矿区。冯至先生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年)5月离开成都,沿着长江东下,秋天到了云安,就是今天的重庆云阳,因病滞留,写下了五律《怀锦水居止二首》。现在悬挂在草堂正门外的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就是来自杜甫的诗,既朴实地点明了草堂的方位,又透露出杜甫对草堂旧居的眷念之情。”在杜甫草堂一级讲解员杨惠岚的讲述中,杜甫的形象开始渐渐丰满。

杨惠岚说,草堂的名联都集中在中轴线上,于是,今天的楹联探索之旅,我们来到杜甫草堂中轴线,沿着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一线,品赏楹联之美。

一副楹联带出一个节日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是草堂的一副名联,悬挂于工部祠前。因为这一楹联,诞生了成都“人日游草堂”的习俗活动。

溯其渊源,要从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高适的友谊谈起。

杜甫早年漫游时,曾与李白、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他们一道畅游梁宋,饮酒论诗,情同手足,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杜甫流寓成都,高适也恰巧在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任上,便常资助杜甫。上元二年(761年),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诗中写到:“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大历五年(770年),漂泊于湖湘的杜甫一日偶翻书帙,重新读到高适这首诗时,高适早已亡故。杜甫睹物伤情,感事怀人,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以寄托哀思,诗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

清咸丰四年(1854年)初,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果州(今四川南充)主考竣事后,在返回成都的途中拟成此联。何绍基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到成都后专门住在郊外,等到初七人日,才到草堂题就此联。此联一出,骚人墨客竞相效仿,在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诗,凭吊诗圣。从此以后,“人日游草堂”便成了成都的习俗。

如今,这一习俗已经演变为成都诗圣文化节,截至今年,已举办了十三届。

精妙合作出名联

诗史堂前,悬挂着草堂的另一副名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这副对联原刻于清光绪时,1949年后由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叶恭绰先生补书。

此联原刻署名为清四川总督丁宝桢,但据四川省文史馆馆员陈月舫先生《玉笙楼笔记》所言,联文实际上是由丁宝桢的幕僚,海昌(今浙江海宁)人沈寿榕、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彭毓崧合撰。

光绪年间,丁宝桢游览草堂,嘱幕僚沈寿榕代制佳对,沈撰写好上联后,一时竟未能拟出令人满意的下联,而在场的另一位幕僚彭毓崧却出人意料地对就了下联。沈、彭合撰的对联受到大家的称赞,丁宝桢亦很高兴,即令刻制,并署上自己的大名悬挂于草堂。沈、彭合撰对联,成就了关于草堂楹联的一段故事。

草堂里还有一副婉致含蓄、耐人寻味的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联文由顾复初撰写,邵章补书,向楚旁记,可以说是三人合作的精华。

这副楹联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除了悬挂于草堂大廨的顾复初撰写的此联内容,在草堂南门外的柱前,同样可以找到相同的内容,这一副楹联则由于立群书、郭沫若题跋。

可以说一处名胜有两副内容相同的作品,由不同的名人撰写题跋,在全国来说也是实属少见的。

新中国成立后新增的名联

草堂原有对联较多,可惜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损毁,仅余一二。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恢复,又新增了朱德、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题写的匾额。

朱德写下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言简意赅。上联指杜甫寓居的成都草堂永远留存于后世,受人瞻拜。下联则指杜甫作为诗圣昭著千秋万代,永受人们的尊崇。

此联对杜甫以及他的故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做了非常准确的概括性的评价,为后人所称道。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则由陈毅所题。这副对联来自杜甫的诗《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杜甫初营草堂时,为美化环境,向友人索要了许多花草竹木植于院内院外。杜甫在草堂堂前曾亲手种下四棵小松树,对这四棵松树,他尤为钟爱。广德元年(763年)诗人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时,曾作《寄题江外草堂》一诗写到:“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寄寓对草堂的怀念。广德二年(764年)春,重回草堂的杜甫见到四棵小松生机盎然,不由悲喜交集,于是写下《四松》一诗,诗云:“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岁,离立如人长……”其顾念之情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重返草堂途中,写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由于诗人对四松的钟爱,他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在第四首的颔联,吟诵出“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千古绝唱。诗人以新松代表美好的新生事物,以恶竹代表邪恶的腐朽势力,希望代表美好新生事物的松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尽快成长,对代表邪恶腐朽势力的恶竹则主张毫不留情斩除干净。这表达了诗人十分鲜明的爱憎之情。陈毅1959年参观成都草堂,选此两句杜诗为联。从陈毅的选联、书联,我们也可以看到他惩恶扬善、疾恶如仇的高尚情操。

现在悬挂于草堂大廨的一副对联“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出自叶剑英之手。1960年3月叶剑英参观草堂时,曾赋绝句一首赞美杜甫和草堂,这副对联就是摘用这首绝句的前两句。

杜甫曾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写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极赞李白的诗艺超群,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这副对联的上联就是借用杜甫赞扬李白的诗句来赞扬杜甫,歌颂杜甫常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叛臣逆贼、贪官污吏。下联则意指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虽受排斥,却至死不悔,他那独有的满腔爱国热情,忠义正气,直冲霄汉,迫近斗牛,昭示于天地之间。

让我们静下心来

品味传统文化之美吧!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部分资料来自杜甫草堂、知识放映室、好生活好二三四

主 管:成都市青羊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主 编:江 颖

副 主 编:陈 刚

编 辑:法规和宣传科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37773.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