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校本《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致同学们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23/3/9 10:46:41 人气:18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语文 文化

《校本《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致同学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致同学们(4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高中语文与对联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致同学们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步入新的课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呈现在你们面前。以往,我们总认为语文是枯燥无味的东西,翻来覆去就那么一些字音啊、字形啊,其实不然,我们的汉语文除了有“思维与交际的工具”这一共性之外,它还有着下面的特点:1、古老而优美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简化汉字,虽然形体发生了很大的演变,但方块字的特征始终没有改变。正因为这种独特的形体结构,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就有了书法和篆刻这一艺术瑰宝,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在历代不同的书法艺术家笔(刀)下,就仿佛插上了灵动的翅膀。同时,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这是任何拼音文

2、字都无法比拟的。随着输入法的不断创新,汉字更增强了无穷的生命的活力。2、丰富而发达的语音 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形成语流,就自然地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音韵美。再加上文学家、艺术家们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在节奏、平仄、押韵等方面刻意追求,在高低、轻重、快慢、缓急等方面精心加工,汉语的这种音韵美在诗歌和韵文中就可以发挥到极致。更何况,在中国文学中,诗与歌本来就是合一的。宋词大家中,就出现了姜夔这样的精通音律的佼佼者。他所用来记录曲谱的“工尺谱”,为后人研究宋词音乐的原貌,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3、承载着汉民族的文化文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3、和传承,全赖于一脉相承的汉语和汉字这一载体。而对联,则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汉语文的这些特点。对联,俗称“对子”;如果将对联书写、经过装裱可以悬挂或将对联书写、雕刻在门柱、石壁等处,则这样的对联就叫做“楹联”。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艺术中一种雅俗共赏、应用广泛的特殊品种。对联兼具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对联又以其高度凝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虽古老而常新。明清以来,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的倡导和参与,对联这一艺术品种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单文人雅士对对联情有独钟,稍通文墨的达官显贵也以对联附庸风雅。在民间,对联更得到广泛应用,门宅店市挂对联,节日庆典、婚丧寿喜贴对联,园

4、林亭榭、祠堂庙宇题对联,亲朋好友赠对联题赠、自勉、吊死慰生、讽人劝世叙事、抒情、说理、言志对联早已不是“诗余”、不是文字游戏,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中央电视台1983年开始,春节期间开展全国性的迎春征联活动;1984年11月5日,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1985年元月,学会会刊民间对联故事创刊。对联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更得以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现在,打开网络,输入“对联”,随便就可以搜到许多对联和对联故事。对课、对对子一直是传统语文启蒙教学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课堂中如果引入对联的学习和欣赏, 并向课外拓展延伸,不单可以增强语文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

5、言文字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情,提高认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更愉快而切实地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很高兴地看到,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在探索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许多颇具价值的成果;2004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也在“梳理探究”中编写了奇妙的对联一文。这势必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况且对对子、写对联已纳入高考范围,是高考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的一种高级形式,全国高考多次出题,不可等闲视之。历代书家大多喜欢对联这种艺术形式。特别是近现代一些书法大师,积极探索,精心创作,对联与书法,书法与对联,相得益彰,互相辉映,为人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艺术精品。 总之,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自信,也是汉语语言艺术与文字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重要形式。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同学们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了解对联鉴赏和创作的基本技能,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对联,以期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为自己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语文基础;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学写对联,并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37607.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