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杨云中:赋闲学诗忙 行吟向乡村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23/3/5 9:39:40 人气:6 加入收藏 标签:诗词 乡村 创作 文化

近日,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杂志,刊发了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杨云中的两首诗词。这是他的作品首次登上中国传统诗词界的最权威杂志。自2018年加入市诗词楹联学会以来,3年时间里杨云中创作了格律诗词600多首,其中在各类报刊和网络微刊上发表400多首,无论是创作还是发表数量,都在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名列前茅。而且,凭借高产且优产的创作业绩,从2019年至2021年,杨云中实现了从县级会员到国家级会员的“三级跳”,去年8月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堪称“火箭速度”。

四首“沁园春” 串起诗词路

“沁园春”是杨云中特别喜欢的词牌,他与古典诗词相识、结缘、邂逅、相知的历程,都嵌入了这个词牌。

杨云中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秋季招生考进衢州师范学校的学生。也就是在师范学校,他第一次读到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这首大气磅礴的词作所震撼,萌生了学习格律诗词的念头。恰好,不久后学校举行朗诵会,他就填了一首《沁园春》,记录了这次朗诵会的情景。“因为尚未入门,所以这首词作并不合格律。”但是这首词作中燃烧的青春激情,当时不仅感动了杨云中自己,也感动了同学们。就这样,因为“沁园春”,杨云中与诗词相识并结缘,一本《古代汉语》课本也成了他学习格律诗词创作的教材。

但是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能教授格律诗词的老师很是紧缺,加上社会上流行现代诗潮,杨云中的格律诗词创作学习并未持续下去。1980年毕业后,他分配到兰溪的一所农村初中任教语文,传统文学并非教材里的主流,他也几乎没有与格律诗词产生交集。随后,他经历了工作变动、娶妻生子,直到1988年底进入原市工商局从事秘书工作,半生案牍劳形,也是与各种材料、信息、报道打交道。凭着扎实的文字功底,他负责的信息工作曾经获得金华市“七连冠”,还是多家媒体的优秀通讯员。

再次邂逅“沁园春”,是2005年单位新大楼落成时,杨云中又依律填词为贺。对于这首词,他说依然不合格律,只是为了表达当时意气风发、扬帆奋进的心态。这首词在单位晚会上朗诵后,激起了大家的共鸣。“不过想想,当时我对格律诗词一知半解,相对熟悉的词牌就是沁园春。”杨云中笑着说,对“沁园春”的偏爱,其实是当时自己没有更多选择。

加入市诗词楹联学会后,杨云中终于找到了打开格律诗词的正确方式,特别是从市市场监管局退休后,他更是流连其中,吟哦不止。在师友指导下,兼以自身努力,杨云中厚积薄发,很快脱颖而出。2020年,他在各路媒体上发表诗词作品123首,2021年更新为187首,令同行刮目相看。去年,我市举行“红心向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比赛,杨云中以一首《沁园春·登临意》获得了一等奖。这一刻,杨云中感受到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快意。

咏诗以言志 食髓而知味

3年600多首诗,平均下来不到两天就创作一首,杨云中可谓把退休后的闲暇时光都给了诗词。他说自己不喜麻将扑克,也不喜唱歌跳舞,因为这些休闲娱乐方式,都不及诗词创作给他带来的乐趣。那本年轻时就被奉为至宝的《古代汉语》,如今更是成了手头常备之书,但再次翻看,收获已经迥异于从前,真正做到了“食髓知味”。

在诗词创作中,杨云中偏爱现实题材,多年来在一线基层采写各类市场主体的经历,让他格外关注现实,诗词创作中摒弃无病呻吟。在获得市一等奖的词作《沁园春·登临意》中,杨云中以登上东岘峰遥瞰东城风光为情感切入点,于游目骋怀间巧妙地融入了东阳一大会址裘家岭、东阳马生、东阳建筑业、东阳籍北伐名将金佛庄、“量子之父”潘建伟、东岘峰日军炮台遗址等本土红色资源,展现了东阳的红色根脉,使得整首词作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内容饱满而情感酣畅。这类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创作主题,往往容易流于概念化,杨云中却通过巧用典故、古雅用词,融入家国之思,使得作品言之有物。他曾为《安全生产法》修订施行而作诗:“生死长缘一念间,须知责任重如山。火前争奈惊魂苦,轮底何堪恨血殷。可把锱铢图大业,莫将黎庶视黄菅。无妨治世悬霜典,安处犹当蚁穴删。”这首诗被“小楼听雨”诗词平台发表并作点评,称其“无流于概念化之弊病,充满家国之思,殊为可贵”。

“作为新人,要敢于晒作品,更要善于听意见。”从“小楼听雨”到“英子评诗”,对于这些被业界视为“试金石”的公众号,杨云中总是不惮于被挑刺,主动投稿,虚心受教,砺刃于硎。3年来,专业诗家一次次的点评和赐教,推动了其诗词创作水平逐渐提高,让他不仅对各种现实主题创作游刃有余,而且对风花雪月的题材也能做到情、境、事皆备,避免了“过实则涩、过虚则假”的弊端。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后,他屡屡把各种抗疫场景和故事融入诗词,使这种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学形式,承载起思政教育的功能。

行吟向乡村 诗心众人赏

乡村是杨云中的根,也是他诗词创作的“原乡”。东阳近年来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促成了众多村庄的蝶变,给杨云中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而在2020年市诗词楹联学会深度介入乡村振兴,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文化服务后,杨云中更是找到了创作动力,学会组织的乡村诗词采风活动他一场不落,“看着村庄洁美的环境,了解村庄独特的历史,聆听干群奋斗的故事,不由得诗情澎湃。”他说,自己创作的600多首格律诗词中,三分之一内容都是乡村主题,不少诗词作品被用于营造景观小品、充实文化礼堂,提升了乡村文化品位。

“苍翠自天横,醉眼迷烟树。扶杖茅亭绝壁巅,细细闻风语。 山砌绕松声,有雀联新句。迢递清泠总是春,未必吹箫侣。”这首《卜算子·壬寅立春登杨岩山》,近日发表于《心潮诗词》杂志2022年第5期。杨岩山位于马宅镇杨岩村,那里是“东阳盾龙”化石出土地,也是杨云中的老家。对于这片热土,杨云中总是有着书不尽诉不完的诗意,每次回家都变成了“诗词之旅”,杨岩的秀色被他的诗词不断赋魅,以至于不少读者请他当向导,走读诗意杨岩。今年春节过后,杨云中已陪着各路朋友上了6趟杨岩山!

平时,杨云中还注重收集报刊和朋友圈中关于乡村建设的新闻报道,作为诗词创作的素材。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东阳江镇上碧连村自建水磨房,他就保存了报道链接,准备择日前往参观并创作;朋友在“美篇”发布了千祥镇林甘村的往事,他也保存起来准备前往采风……

他说,行向乡村方晓得,只要有诗词相伴,诗酒年华就永远不老!

歌山画水皆诗词 逢人处处说东阳

市诗联创作诗词楹联助力乡村振兴

传统的乡村是诗词的故乡。翻开东阳各个姓氏家谱,抒写乡村风情的诗词不胜枚举。曾几何时,这一风雅之举被失落于时光深处,以致如今行走乡村,只见画意不见诗情。所幸的是,市诗词楹联学会(以下简称市诗联)于近年重拾传统,组织会员行走乡村,用诗词楹联创作为乡村振兴服务,营造出“歌山画水皆诗词,逢人处处说东阳”的浓郁氛围。

“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省诗联自2018年起开展‘绿水青山都是歌’系列采风活动,并编辑出版《绿水青山都是歌——浙江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诗词采风作品选》一书。”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胡永清回忆,当年,市诗联根据省诗联指示精神,组织会员前往我市多个特色精品村采风并创作诗词作品,最终花园、蔡宅、象田、王村光4个村的采风作品入选该书,市诗联以作品服务乡村振兴的历程也重新发轫。

随着乡村文旅融合工作推进,我市众多乡村争相举办节庆,但往往因人文资源欠缺导致有“旅”无“文”。早在2017年3月,虎鹿镇在东白山阿溪谷举行首届三月三踏歌节,市诗词楹联学会主动介入,提供创意策划,以汉服秀和曲水流觞的形式,催生出踏歌节中最亮眼的板块“阿溪雅集”。新一届诗联班子延续了这项亮点工作,为各地特色节庆度身打造诗词作品。2019年3月29日,巍山镇王宅村黄西塘自然村举办桃花节,市诗联受邀前往采风宣传。而在2020年7月31日举行的佐村镇夏季旅游节开幕式上,市诗联会员们不仅用作品为旅游节增益文化韵味,还把该镇山合村设为“诗词创作基地”,举行授牌仪式。从此,山合村的山水风光、人文故事,随着会员们的诗词作品亮相于各类媒体,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逐渐为人所知。

乡村建设离不开硬件条件的提升,许多村庄苦于各类景观有其形而无其魂。市诗联主动有为,积极对接,用作品为其铸魂立心。横店镇南上湖社区建设兰亭公园,诗联不仅组织会员前往采风创作,还为兰亭公园建设出谋划策,使这处以书法文化为特色的乡村公园,与诗词楹联合璧增辉。马宅镇雅坑村大伦坞创建“秀美村”,为打造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市诗联受邀前往助力。会员创作的诗词联作品被发布于大伦坞公共文化场所,成了该村创建成功的加分项。随后,雅坑村的牌坊与文化礼堂等,也采用了学会会员的楹联作品,与该村张氏宗祠内的众多古代楹联交相辉映,千年文脉得以赓续焕新。

除了巩固拓展有形的节庆、创建等服务平台,市诗联还深潜伏采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文化资源。今年是前山胡氏迁居东阳870周年,也是前山胡氏东阳始迁祖胡辑诞生900周年。诗联与老会长胡江荣对接,主动前往歌山镇西宅村采风,用诗词作品反映该村的历史、景点、古建、非遗、家风等,让村民全方位认识村庄,唤起文化自信。

有作为方有地位。在市诗联的努力下,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诗词文化的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乡镇和村庄所认知并接受,从“边缘”走向了主流。2020年,湖溪镇打造“醉美湖溪修心小镇”,举行文化采风活动,诗联受邀参加,并将该镇设立为创作基地。当年底,金华市和美乡村现场会在湖溪镇八里湾村上田自然村举行,湖溪镇党委、政府联系诗联,要求根据湖溪八里湾共享田园以及村庄建设情况,创作一批原创对联。诗联马上组织会员创作与书写,于4天内张贴到户,圆满完成任务。在现场会上,这些充满古韵新风的“桃符”得到了领导和来宾高度评价。受此启发,诗联延伸出特色服务,每年创作原创春联,提供给春节期间“文化下乡”使用。

“在乡村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乡村的牌坊、文化礼堂对联存在错误,于是专门做了调研。”胡永清介绍,副会长何文为此跑了几十个村,拍摄了许多错误的楹联。随后,身为市政协委员的胡永清撰写了建议,要求在村庄创建评审中增加文化板块,从政策层面倒逼乡村文化建设,同时发挥各类文化团体作用,深入梳理村庄历史文化,结合村庄实际创作文艺作品,参与乡村规划,做好楹联匾额等文化的纠错工作,让乡村重新回归传统文化的高地。

一审:董之震

二审:黄祥

终审:史莹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36785.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