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唐诗中最唯美的名字龙凤胎(律诗和楹联应该是“赋”一母双生的龙凤胎,而非楹联出自唐诗)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23/3/4 11:16:13 人气:6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对偶 形式

律诗和楹联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关于他们二者之间产生的先后关系,文化界一直有不少不同的说法。

一直以来,人们都说楹联脱胎于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从古代诗词歌赋中的对偶演化而来的,是随着对偶这一古老的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而逐步孕育形成的。这固然是正确的,但却有些宽泛了,不够具体。后来有的人干脆说,楹联出自唐诗,这个范围缩小了不少,但却不够准确。

我认为,律诗和楹联是同时出现的,他们应该是“赋”这种文体一母所生的一对龙凤胎。也许楹联刚诞生时寄生在律诗体内,世人认识他们有一定的先后,但律诗和楹联没有断代关系。

【方圆居文化】---01

——赋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语言文学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精炼的演变过程。

追溯我国上古文字,主要以散行为主,而又多用短句。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到晚周时期,诸子的文章里出现了较多的对偶句式。但这时的诗文中对偶的运用,尚带有自发性,作家在写作实践中创造了这一修辞方式,但使用却不普遍,还没有作为一种自觉的修辞手法被广泛使用。

到了两汉时期,作家们将诗和散文这两种文体取长补短,有机融合,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应运而生,那就是“赋”。赋,兼具诗和散文的特点,讲究文采和韵律。因此,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方式受到作家们的重视,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成为一种极有表现力的文学艺术形式。如,汉代词赋大家枚乘的《七发》,几乎通篇对偶句,十分工美:

《七发》局部

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衣裳则杂遝曼暖,燂烁热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故曰: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官,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今太子肤色靡曼,四支委随,筋骨挺解,血脉淫濯,手足堕窳;越女侍前,齐姬奉后;往来游醼,纵恣于曲房隐间之中。此甘餐毒药,戏猛兽之爪牙也。所从来者至深远,淹滞永久而不废,虽令扁鹊治内,巫咸治外,尚何及哉!

魏晋时期曹植的《洛神赋》也很有代表性,下面摘录一段赏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洛神赋意境图

但是,赋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走上了骈俪化的岐路,形成了骈体文,使赋过于拘泥和死板,但却为律诗和对联的孕育发展提供了母体和温床。

【方圆居文化】---02

——律诗的诞生——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魏晋时期是一个长足发展的时期,无论是书法、还是歌赋。魏晋以后,由于骈体文的影响,对偶手法在韵文中也竞相运用,诗人们自觉地在诗中使用对偶手法。南朝齐梁诗人沈约、谢朓创立“永明体”诗,开始运用对偶、讲究韵律,出现了古体诗的变体,逐渐向律诗过渡。永明体诗升为律诗的过渡形式,虽然格律还不算严格,但在对偶和声律方面已经自觉地运用,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如谢朓的诗句: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这种对偶句就是对联的雏形。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联和律诗在唐朝这个阶段,几乎同时出现,分不出先后的。

永明体诗对声律的片面要求,一方面助长了形式主义文风,另一方面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到了唐代,律诗发展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终于把旧体诗格律的形制定型,固定下来。

成熟的律诗是唐诗的主要形式,它既讲究声律,又讲究对仗。一般的五言、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要求句式、词性、平仄、意境都要相似、相对或相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方圆居文化】---03

——对联的产生——

赋发展到唐代,产生了律诗。与此同时,对联也就应运而生了。这时只要把律诗中的对偶句独立出来,稍加变体,形成上下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这就是对联。对联同律诗几乎同时出现在唐代,但兄妹二人却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律诗诞生后走向了宫廷,对联却下嫁民间,同门神和桃符结成亲家。

大约在两汉时期,元旦挂桃木门神已经成为官民的普遍习俗,但那时的桃符除了刻画一些简单的符号或祀福避祸的语句外,还没有形成楹联的样式,直到唐朝才有了楹联形式的对联。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我国各地陆续发现唐五代时期的对联、唐代族谱对联和敦煌遗书对联,文学界基本认可我国最早的对联产生于唐代,这也印证了她同唐律诗同时代诞生的事实。比如,下面的几副对联就出土于敦煌莫高窖藏经洞:

岁旦: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到了唐代,门神完成了历史的分化,其主要方面演变为楹联,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即由原来的带有厌胜性质的文化习俗,蜕变成一种崭新的文学艺术品,发展成为独特的民族文学形式。此后,门神同楹联又分道扬镳,各立门户,互不相干了,后来门神也完全被楹联的另一种形式——春联所代替了。至此,楹联已经完全成熟,并成为雅俗共赏的大众化文化艺术形式。

【方圆居文化】---04

——律诗和对联是同时出现的,二者没有断代关系——

1、从律诗和对联的产生时间来看,二者都产生于唐代,都是由“赋”、或者说“骈体”这种文学形式发展而来。

2、律诗成型之前先有对偶句,对偶句就是对联的前身。而对联出现之前却寄居于律诗体内,对联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律诗里边必有一对或数对对仗工整的对联。

3、律诗和对联是同时出现的,只是在雏形期彼此不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36621.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