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唐诗逸梅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23/3/4 11:06:54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名词 平仄 对联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三十八·邹炳泰传 【原文】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

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纂修四库全书,迁国子监司业。国学因元、明旧,未立辟雍,炳泰援古制疏请。

四十八年,高宗释奠礼成,因下诏增建辟雍。逾两年,始举临雍礼,称盛典焉。

寻超擢炳泰为祭酒。累迁内阁学士,历山东、江西学政。

嘉庆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

六年,京察,特予议叙。军船交粮挂欠,已许抵补,后至者复然。

炳泰虑年年积欠,与同官达庆意不合,自具疏奏,诏斥其偏执使气,镌级留任。又奏监督轮值宿仓,仓役出入滋弊,宜令于仓外官房居住,从之。

十年,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兼署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管顺天府尹事。

十二年,调吏部。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仓吏高添凤盗米事觉,坐久任仓场无所觉察,褫宫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久乃复之。十六年,署户部尚书。

寻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久,尤慎铨政。

十八年,铨选兵部主事有误,同官瑚图礼徇司员议,回护坚执。炳泰力争曰:“吾年已衰,何恋恋禄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自具疏白其故,上韪其言,卒罢瑚图礼。

既而有降革官捐复者二人,准驳不当,侍郎初彭龄论与不合,疏闻,上斥炳泰无定见,镌级留任。又盗劫兵部主事姚堃於昌平八仙庄,诏以地近京畿,官吏阘茸,不能治盗,罢炳泰兼管府尹事。

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党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寻休致,归。

二十五年,卒。 炳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

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译文】 邹炳泰,字仲文,是江苏无锡县人。乾隆三十七年(1773)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编修之职,(受命)编纂《四库全书》,升任国子监司业。

清朝的国家学校因袭元、明两代的旧制,没有建立太学,邹炳泰援引古制上疏请求(建立太学)。乾隆四十八年(1784),高宗在太学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礼仪完成,就此下诏增建太学。

过了两年,开始举行皇帝亲临太学的典礼,当时被称为盛典。不久破格提拔邹炳泰为国子监祭酒。

不断升迁做了内阁学士,历任山东、江西省学政。嘉庆四年(1800),授任礼部侍郎,调去管理仓库,除去积久的弊端。

(后)因粮厅颜培天不称职,被弹劾去职。嘉庆六年(1802),朝廷考察在京官吏政绩,特别给予他加级并记录在案的奖励。

军船交粮赊欠的,已经准许抵充补足,后到的也是这样办理。邹炳泰考虑到年年累积欠账(不好),(因)与同事达庆意见不合,(所以)自己详细写奏章上奏,皇帝下诏斥责他片面固执恣逞意气,降级留任。

又上奏(请求)监督(官吏)轮流值班住在仓库的事,说管理仓库的小吏仓役出入仓库滋生弊端,应该让他们在仓库外的房舍居住,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嘉庆十年(1806),升任左都御史,又升任兵部尚书,兼管工部,管理户部三库。

嘉庆十一年(1807),兼管顺天府尹事。嘉庆十二年(1808),调任吏部。

嘉庆十四年(1810),加赠太子少保。管理仓库的官员高添凤偷盗米粮的事情暴露,他因为久任仓库主官却未能察觉此事,被剥夺东宫的职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很久以后才又恢复。

嘉庆十六年(1812),任户部尚书。不久以吏部尚书的身份任协办大学士。

邹炳泰在吏部任职很久,尤其对选拔任用官吏非常慎重。嘉庆十八年(1814),因为选拔兵部主事有误,同事瑚图礼遵从主管官员的意见,坚持为他辩护。

邹炳泰力极力谏诤说:“吾年龄已经很大了,怎么还能对俸禄官位恋恋不舍呢?(主要是为了)不能够使朝廷的法律从我这里被败坏了!”自己上疏禀告其中的原委,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最终罢免了瑚图礼的官职。不久有两位降职革职官员因捐复职,核准后反对任职的意见不合适,侍郎初彭龄的意见与他不合,于是上疏奏闻皇上,皇上斥责邹炳泰没有主见,降级留任。

又有盗贼在昌平县八仙庄劫持了兵部主事姚堃,皇上下诏说,因为此地接近京城地区,官吏庸碌低劣,不能制止盗匪,罢免了邹炳泰兼管府尹事之职。等到教匪林清的叛乱发生,叛党答多居住在固安及黄村,追究邹炳泰在任不能觉察此事,以中允、赞善之职降职候任。

不久退休,回故乡老家。嘉庆二十五年(1821),去世。

邹炳泰自考中进士开始,不登朝廷重臣之门,浮沉于馆职,很久之后才跻身仅次于卿相的高官。多次执掌礼部取士事务,被称赞能够获得贤士。

在朝为官不随便苟且,清仁宗(嘉庆帝)重用他,但是最终还是被贬黜。 【注释】 1、庶吉士:明、清官名。

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

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

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代重翰林,天顺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

清沿明制,于翰林院。

应该犹豫思量的时候不思量,不该犹豫的时候偏要犹豫,从今往后,就这样了吧

当而而不而=应该用“而”字的时候却不用“而”字,

不而而而而=不该用“而”字的时候却偏用“而”字,

而今而后=从今以后,

已而已而=算了算了

第一个而,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八,介词

九个,名词

十个,名词动用

N年前就找来的这资料: 其实,不仅对联,在我们传统的、现代的艺术形式中,有不少都考虑到了语句中的平仄问题。

胡裕树先生《现代汉语》中关于“声调的平仄抑扬”一节说:“诗词中,平仄交错或对立使得诗句抑扬相配,变化有致。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有助于写作和理解现代诗文中平仄调配的规律。

……因此,在戏曲、唱词中,句末韵脚比较注意运用平仄相对的规律,一般是上句句末用仄声字,下句句末用平声字相押。快板、快书等也往往运用‘上仄下平’的规律。”

(《现代汉语》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第2 版,第79页) 常江先生曾借用启功先生一个分节的“竹竿”来表现对联中平仄的安排,很形象,又很清楚: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中国对联谭概》,华夏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93页) 这本来是解释律诗平仄的安排的,用来说明对联中平仄的情况,也非常恰切。我们在写对联的时候,可以任意从这个“竿”上截取所需要的格式。

如果上联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那么下联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即往后错两个字。如(以“—”为平声,“| ”为仄声): 心收静里寻真乐 — —| |— —| 眼放长空得大观 | |— —| |— 这是平声起头的七言联格式。

如果是仄声起头,就是: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 |— —|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

— — 其中“香”字的位置是第三个字,可平可仄。

按前面所说,此联的声律为: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上联第二、四、六字分别为仄、平、仄,下联第二、四、六字分别为平、仄、平,都交替出现,且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相反;末字,上联为仄(“出”为入声字),下联为平。 以上就是七言联最基本的两种格式。

如果是五言联,就从前面去掉两个字,即: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平声起) 或: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仄声起) 以上四种形式,可以说是对联声律的最基本形式,能掌握了这些,写出的对联就不会出大格,即声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问题。 还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上联不可在句末一连用3个仄声字,下联也不可在句末一连用3个平声字。

如果用了,叫做“三仄尾”、“三平尾”,是创作对联的一忌。 但是,如果构思非常好,又一时无法找出更合适的词来表达,三平尾也并非绝对禁止。

如贵州黄果树瀑布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王力先生在谈到诗词中平仄的交错和对仗的规则时,曾这么概括: 平仄交错: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对仗规则: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2 版,第8、第11页)这里的“重复”,是指无规律的重复;有规律的重复,即专门造句的重复是允许的。 为什么要提出对联中的不规则重字问题呢?湖南联家魏寅先生指出了两个理由:首先是因为对联的字数不多,即使是长联,字数也是有限的,要以这有限的文字去表达丰富完整的内容,非字字发挥其功能不可;其次,对联的两行文字,具有字面的对仗美和平仄的抑扬顿挫美,而不规则重字势必破坏其对仗美和音韵美。

(见《对联知识百题问答》,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70页) 如这么一副春联: 雪映红梅添倩影 ||— — —|| 梅招喜鹊唱春歌 — —。

— — 此联词性、对仗、平仄、意境都不错,但其中重复了两个“梅”字,一个与“雪”相对,一个却与“鹊”相对。

这就不符合要求。 再如: 大地回春,抬头见喜风光美 ||— — — —| |— —| 东风解冻,举步生辉景色新 — —| | | | — —| | — 这也是一副很好的春联,对仗工整,平仄谐调;遗憾的是其中的两个“风”字出了点问题:一个与“地”相对,一个却与“景”相对。

再看这么一副春联: 八方喜讯传春讯 |— | |— — | 万树梅花伴雪花 | |— —| | — 其中的两个“讯”字分别与两个“花”字相对,这就没问题了。 再如春联: 东风送暖家家暖 — —| |— —| 瑞雪迎春处处春 | |— —| | — 上联的两个“暖”和两个“家”、下联的两个“春”和两个“处”,都是有规律的重复,属对联的用字技巧重字和叠字,下面再详细说。

近代范笵在《古今滑稽联话》中说:“对联正格,不能有重复字,然亦有故意重复以见长者。”(龚联寿主编《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2版,第6册,第4303页)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这一条也有例外。贵州向义《六碑龛贵山联语·论联杂缀》说:“联忌重字,本属常格。

但如阮芸台题焦山联云:‘凌万顷之茫然;障百川而东之。’二‘之’字虚实不同,自可不拘。

且此联之佳,全在神思,固不在字句间计较也。”(龚联寿主编《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7册,第4704页)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如清末翰林院侍读吴慈鹤题嵩山联:“近四旁惟中 央,统泰华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六,上海书店1981年6月影印第1版,。

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个,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个, 名词

八个,介词

九个,介词

十个,名词

十一个,名词动用

回答者: 然然狗 - 探花 十级 1-12 12:56

“而”字的用法,11个而的分辨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8-5-3 21:03

有个小学生写文章时乱用“而”字,老师批语时批了11个“而”字:当而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提问者: 翼上帝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当而而不而=应该用“而”字的时候却不用“而”字,

不而而而而=不该用“而”字的时候却偏用“而”字,

而今而后=从今以后,

已而已而=算了算了

第一个而,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八,介词

九个,名词

十个,名词动用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而不而。”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

应当用而字时却(而)不用而字,不应当用而字时却(而)用了而字,从(而)今以(而)后,算了(已而)算了(已而)

你所在的地区不同所规定的名著就不同.但大多数在以下范围: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人。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可是经典名言,要考的!) 2:.《鲁滨逊漂流记》 本书作者——英国作家笛福。 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还有土人“星期五”。小说描写了水手鲁滨逊在航行中遇险后,漂流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多年,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3.《格列佛游记》 本书作者——乔纳森·斯威夫待,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小说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船长。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智马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批判和反对! 4.《繁星.春水》 本书作者——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表达了作者对母爱和大自然的赞美和崇敬! 5.《朝花夕拾》 本书为鲁迅(原名:周树人)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文章多是用自己的笔尖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6:《童年》 本书作者——高尔基,原名阿历克谢·马克西莫维奇·比什科夫,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童年》是高尔基自传倚小说第一部,小说主人公——阿辽沙。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另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同样也是写社会现实的! 7:.《名人传》 本书作者——罗曼罗兰。 《名人传》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文献,作者在1568年的修订版中明确宣告,该书的宗旨就是要叙述“艺术再生的进程”。“再生”一词不仅是瓦氏整部巨著的主题,而且构成了其历史观念和艺术判断标准的基石。他破天荒第一次将建筑、绘画、雕刻这三门艺术当作一个整体,而非像他前辈那样总是将其孤立开来进行处理,同时,他依据风格类型而提出了一套批评体系以区分艺术作品的高下优劣。这些特点使他的《名人传》与以前一切著作拉开了距离,成为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8:《骆驼祥子》 本书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1930年老舍踏上了归程,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他的笔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揭示了“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无法实现的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成为这个衰朽社会的殉葬品。主人公 ——人力车夫祥子、车主女儿虎妞、小福子。 9:《水浒传》 本书作者——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起的。《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可施耐庵对书名总感到不满意。罗贯中建议用《水浒传》,他觉得很好,他说,“‘水浒’有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于是便将书名正式定为《水浒传》。本书描写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到失败的全过程。这部书也塑造了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等一

郑逸梅在《逸梅杂札》中说:“清末苏州府学中学堂国文教员是王鹤琴,学生作文滥用‘而’,王加眉批说:‘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个,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个, 名词 八个,介词 九个,介词 十个,名词 十一个,名词动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大全 ? 唐诗逸梅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36616.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