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背景简介:
杜甫草堂位于美丽的浣花溪畔。公元759年冬,杜甫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此处,修建草屋,取名“杜甫草堂”。杜甫一家在此居住了近四年时间,留下诗作240多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篇。
走进杜甫草堂,一条干净的石板路蜿蜒曲折地通向庭院深处,里面小桥勾连,溪流环绕,竹木葱茏,绿意盈人,亭台池榭掩映在花木丛中,给人一种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的感觉。秋日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照在身上,带着丝丝温暖。
在庭院一角,古色古香的书屋,一排排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屋内柔和的阳光洒落下来,空灵的古琴声轻轻地在书屋里回荡,佳音绕梁,风雅古韵,散发着一种温柔的力量,很有韧性地过滤掉俗世的喧嚣,涤荡着红尘凡心,那一刹那儿,希望时间就此永恒。
木质长廊曲折绵长,廊下流水涓涓,成群的鱼儿游来游去,和清溪碧水
相映成趣。漫步诗歌的圣地,随处可见诗圣的石刻诗文,字里行间足以表露出诗圣的喜怒哀乐。游客们或闲庭信步,或低声细语,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午后享受岁月静好。
微风拂过,带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闻着芳香的味道,来到了诗史堂。杜甫一生留下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以诗证史,以诗补史”,诗史堂由此得名。大厅的正中,安放着一尊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刻画的杜甫半身铜像。厅堂内数人题联,尽书对诗圣的景仰之情。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高度概括了诗圣忧国与忧民的高风亮节,内容深刻,对仗工整,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深受人们的称道。
步出诗史堂折而向西,便可见一座曲桥横跨湖上,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塔名“一览厅”。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塔影倒影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的呼应。古塔经过多年的风雨残蚀,自有一股沉稳沧桑之气。登上古塔,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在众芳摇落的日子里,腊梅却傲然枝头。塔、桥、湖、树、花,浑然形成一幅精美的图画。
流连忘返之际,柴门迎面而来。柴门盈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也道出了对诗圣的最高褒奖。
这里就是茅屋故居。小小干净的院落,重现了杜甫故居的田园风貌,也再现了诗人长夜漫漫,屋漏床湿的凄苦生活。茅屋里,阴暗潮湿,简单的灶台,四方餐桌摆放在一侧。卧室,只有一张木床,一把木椅,一几小桌;书房里,一张书桌,一把椅子,简陋中透露出彼时悲惨的生活印记。想必,一千多年前,在这样一间落魄和寂寞的茅屋里,就是在这张书桌上,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诗人的笔尖下流淌而出。茅屋倾听着诗人亦或忧郁亦或喜悦的吟诵,化为流芳千古的人间绝唱。
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最高的一处。整座建筑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已成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173百科,转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