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2508期】赏对联,品诗词,观景点,盛煜晖老师带您在学习任务群中感受别样对联文化~
当中秋佳节邂逅教师节,西湖语文祝亲爱的老师们双节快乐!~
当课堂遇上中国传统文化,您会如何巧妙整合呢?
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中又是如何精妙设计的呢?
本期,小编为您整理了来自杭州市钱塘区观澜中学的盛煜晖老师执教的《“探寻西湖对联文化”综合性学习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学会梳理自己的积累,培养分类、分析的思维意识。
2. 判断材料是否是对联,掌握对联的六个基本要素。
3. 感受西湖对联的韵律美、意境美、哲理美等特点。
4. 合作完成研究报告,用文字、表格、图画、照片等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提升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5. 学写对联,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彩和优美。
6. 合作编辑完成《中学生西湖对联读本》。
课例框架
课前准备
1.教师介绍相关西湖景点,把学生分成六组,要求每个小组利用周末时间选择其中一个西湖景点(如湖中三岛、南山路、孤山路,苏堤、杨堤、灵隐景区、六和塔、岳庙、苏小小墓、曲院风荷等,各组景点尽量不重复), 收集优质对联至少4副。
2.组员推选组长,确定组员负责的内容和具体要求,进行现场考察、拍照记录、视频采访,之后利用阅读、上网等方式搜集、遴选有关景点对联的历史典故、名人逸事、文化遗存等材料,小组分工 合作撰写“西湖对联之我荐”文稿,制作展示幻灯片,准备课堂4分钟展示讲解。
【实时评析】
提前向学生介绍各景点的特色,有利于学生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搜集对联后,提醒学生围绕对联背后的文化知识进行探究。这提示教师,课外活动也要圈定学科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科内容的学习上。
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各小组都对搜集的西湖对联做了精彩展示。西湖是杭州的标志,青山绿水之中,亭台楼阁都点缀着许多文质兼美、意蕴丰富的对联。这些对联展现了杭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好好感受,细细探寻。
二、教学流程
(一)知对联
师:我从同学们搜集的对联中选择了五副,下面请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对联有哪些共性。注意:等一会儿请各小组派两位代表上台,一位发言,一位在黑板左侧板书发言要点。
(屏显)
中央宛在,一半勾留。(湖心亭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坟联)
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平湖秋月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天下景亭联)
怕字忍事不者李,自然无率,年心守心不发心,何等放心。(济公塔院联)
生:我们小组发现对联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非常对称,这种对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谈。 第一,字数、句数都相等。每一副对联上下两联的字数都是相同的。湖心亭联的上下联都只有一句,非常对称:济公塔院联上下联各有两个分句,而且上下联对应,分句字数也对等。(师板书:字句对等) 第二,词性相同。上下联每个对应的词语词性都是相同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比如岳坟联中的“青”和“白”相对,都是表颜色的词;平湖秋月联中的“鱼”和“雁”不仅都是名词,还都是表动物名称的词。(师板书:词性相同)
师:这个小组的发现有理有据,概括也很精要,不过他刚才说的第二点,可以用一个更精准的词去概括——“词性对品”(师板书:词性对品)。这个“品”的意思就是“类”,我们的词性一般有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声等,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一般要相同。
生:我还有补充。刚才他们从词性的角度分析对称,再进一步,也应该 考虑“结构对称”,还有上下联句式的结构、词语的结构、虚词修辞等使用,也都应一致。比如济公塔院联中上联四个“事”字的位置对应下联四个“心”字。岳坟联中“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都是主谓结构,平湖秋月联“鱼戏平湖”和“雁 鸣秋月”都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结构。(师板书:结构对应)
师:这个发现很了不起,这个小组的研究很深入,把几种句式和词语的结构都分析得很准确。
生:我们小组从音韵的角度进行了探究,发现 在节奏韵律和平仄上都很有特点。比如湖心亭联上下联都是二二的节奏,岳坟联都是四三的节奏,济公塔院联都是四三四的节奏。天下景亭联很有意思,我们组有的认为二二二的节奏很和谐,也有同学觉得四二四更和谐,我觉得两种都有道理。(师板书:节律对拍) 而且,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联也很符合“仄起平收”的特点, 上联的最后一字都是仄音,下联最后一字都是平音,这样读起来也很有一种的韵律美。
师:对联的平仄对仗比较复杂。 (师板书:仄起平收)除了这个小组发现的这一点外,我们再来看 一下对联的平仄规律,以天下景亭联为例,请同学们写出每个字的平仄。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上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上下联对应的位置都是平仄相对的。
生:我还发现每联中的节奏点上也是平仄交替的。
师:不仅如此,多句联的句脚也要平仄交替。一般来说,其声调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句脚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这就像马行步时后蹄踏着前蹄印行进一般,叫作“马蹄格”。比如上下联各有五个分句,因为末句尾字为仄,所以上联每句尾字平仄安排为:仄仄平平仄。对应下联则为:平平仄仄平。上下联为四个分句时,句末平仄安排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上下联为三个分句时,句末平仄安排为:平平仄——仄仄平;上下联为两个分句时,句末平仄为:仄平——平仄。
师:我们一起来看平湖秋月景点的一副对联,请大家分析它是否符合“马蹄格”的规律。
平榭水影清,金波玉桂传香,引领千门秋夜月。
湖光山色好,绿意红情成趣,迎来万户月中秋。
生:符合的。上联三个分句尾字“清”“香”“月”是平平仄,下联尾字“好”“趣”“秋”是仄仄平,刚好对应“马蹄格”的规律。
师:很不错。平仄格律的要求比较复杂,大家课后结合具体的对联再做分析。对于这些对联的共性,还有小组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对联不仅形式、结构上非常对称,在意义上关联也非常密切。比如,平湖秋月联中的“鱼”和“雁”,两者都是动物,而且“鱼”在水中,“雁”在天上,一高一低,一游一飞,也是一种巧妙的对称。岳坟联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写的是岳飞,下联“白铁无率铸佞臣”写的是岳飞墓门下边四个铁铸的奸臣人像,两相对比,衬托出后人对岳飞的赞美,对奸臣的痛恨。
(师板书:意义关联)
(二)赏对联
师:同学们合作探究很有收获,成果太丰富了。对联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相传起源于唐朝以后五代十国的西蜀,在宋代有较为广泛的运用。按照中国楹联学会公布的《联律通则》,对联有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这六个基本要素。这和我们的探究发现也是一致的。除了这些共性,好的对联还有哪些个性呢?我们再回到这五副对联,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们最喜欢的对联,试着从手法、音韵、意蕴、句式、典故等角度进行赏析。注意:请每个小组讨论后派一位代表上台发言,一位代表在黑板左侧板书要点。
(小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平湖秋月联“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上联写湖水澄净,倒映着远山,鱼儿自由嬉戏,仿佛在山林中穿梭。下联写秋月高悬,长天一色,大雁在空中长鸣的景象。一俯一仰,视角奇特,视野开阔,给人活泼灵动之感。它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鱼”“雁”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更增一抹生气。而且句中暗含“平湖”“秋月”一语双关,非常巧妙
(师板书:巧用修辞、视角独特、凸显意象、一语双关)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湖心亭联”中央宛在,一半勾留”。上联化用《诗经·兼葭》中的“宛在水中央”,既巧妙点明湖心亭的位置,又渲染出若隐若现的画面感。下联化用白居易的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既呼应了上联,非常对称,又暗含着湖心亭代表着绝美的西湖,吸引四方宾朋,令人神往。这副对联言简义丰,令人回味。
(师板书:巧用典故、渲染画面)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天下景亭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首先,这副对联连用十组叠词,回环往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我们小组用了很多种方法来读这副对联,发现都很和谐,比如倒着读“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也很流畅自然;再如拆开读“水处明,山处秀,水山明秀;晴时好,雨时奇,晴雨好奇”,也很有特色。还可以读成“水处山处,水山明明秀秀;晴时雨时,晴雨好好奇奇”,也极富画面感。
(师板书:巧用叠词,音韵和谐)
师:这副对联用十组通俗易懂的叠词巧妙道出了西湖四时景色,饶有风趣。据说这副对联至少有十二种读法,各有特色,同学们课后可以吟咏一番。在同学们的探究中,我们发现对联除了要有六个基本要素,还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法,采用特殊句式等方式,增添其独特韵味。
师:在飞来峰冷泉亭,有三副对联意义相关,却各有特色,你最喜欢其中哪一副?
(屏显)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董其昌)
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石治堂)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既浊,峰从天外飞来。(左宗棠)
生:我最喜欢石治堂的对联,他的“冷时冷起”“飞处飞来”好像在回答董其昌的对联,具有禅意,强化了“冷”和“飞”的意境,仿佛在指引着我们去追寻生命的本真。
生:我最喜欢董其昌的对联,它用设问的形式,引发游人思考,而且这两个有点玄乎的问题似乎更给这个景点增添了一种神秘玄妙之感。
生:我更喜欢左宗棠的对联。“清”“浊”对比,“源头”“天外”呼应,既在表达本心与环境的关系,也在警示后人要坚守清廉正直的品格,意蕴丰富。
(三) 写对联
师:一字一词之差,意境内涵截然不同。这也在提示我们创作对联时要斟酌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次,老师在云栖竹径拍一副对联时有一个字没拍清楚,同学们先帮老师想想这可能是一个什么字,再小组合作,推出一个最恰当的字并说明理由。同时,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按量表对每组发言打分,最后我们选出一个最佳的字,帮老师弥补这个遗憾。
(屏显)
花含宿雨红___ 盏,竹解春寒绿上墙。
生:我们组认为“袭”字最佳,因为雨后的花香气十足,一个“袭”字有一种出乎意料之感,仿佛给游客带来无限惊喜。
生:我们组认为“涌”字最佳,一夜的雨后,花瓣都四散开去,一个“涌”字,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出花朵怒放的场景,极富画面感。
生:我们组认为“溢”字最佳,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一组有些相似,但我们觉得“溢”字更好,好像一个游客驻足欣赏,香气慢慢飘散开。
生:我们组认为“淋”字最佳,下联是一个“上”字,表现出绿意生长之法,化静为动,更具美感,这里用“淋”字可以表现出花瓣自上而下的飘零感,与“上”字相映成趣。
生:我们组认为“抚”字最佳,有一种拟人的效果,把带着雨滴的落花飘零之景表现得更柔和动人。
生:我们组认为“侵”字最佳,这个字对应下联的“上”,所以应该用平字。一夜的雨后,“侵”字能很好地表现出花瓣四散零落的情景,而且“侵”角有发音平静优雅,也能给人柔和静谧之感,很符合这副对联的意境。
生(评委代表):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最后一个小组的“侵”字用得最好。首先,他们对“侵”字的意义分析得很深入,而且他们还考虑了对联的平仄音韵,以及整副对联的意境,这些是其他小组没有考虑到的。
师:的确如此。我们在对联创作中首先要关注六个基本要素,还要考虑对联的意境、手法等。我在九溪十八涧游玩时,偶然拍到了一个上联,可是没拍到下联。能不能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创作下联。请每组派一个代表按量表对他组的发言打分,再讨论选出最佳创作。
(屏显)
天间云影闲相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时评析】
备课时有老师建议此处先对上联做逐字讲解,便于学生对下联。 事实证明,只要前面的知识铺垫足够扎实,学生的下联创意则是无限的。 我们的下联除了呼应上联的“闲”,还通过“夜、风、月、山”四个意象和拟人手法突出“静”,同时也化用王维的《鸟鸣涧》,意趣盎然,颇富意境。
生:我们组写的是“溪侧花技香同件”、结构对应,同性对品,符合对联的特点,同时用“香”去呼应上联的“闲”,既表现九溪十八涧溪水潺潺、繁花散开香的特点,也使这一份闲多了雅趣。
生:我们组写的是“山重水色风自来”,充分把握了九溪十八洞的环境特点,长之以山“水”写引出“风自来”,突出这一份“闲”的悠然和美好,极高画面感,引人入胜。
生:我们组写的是“树下溪潺静自来”,九溪十八涧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多溪多,我们充分抓住这两个意象来突显“静”的特点,呼应上联的“闲”,而且用平声“天云树溪”动静结合,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生:我们组写的是“木深泉吟风恰来”,我们用“木”来代替“树”,更增一份典雅古朴之美,“木”“泉”动静相衬,引出“风”,清新自然,很好地呼应了上联的“闲”。
生:我们组写的是“桂语听泉乐共迎”,我们特意选择了秋季,以“桂语听泉”这一拟人表达呼应上联的“天间云影”,化静为动,使这份“闲”更有秋高气爽之轻松惬意。
生(评委代表):经过讨论,我们选出最佳下联是第一小组的“夜静风清月惊山”,首先,它基本符合对联的六个基本要素;其次,它化用王维的《鸟鸣涧》表对其的典故,契合了九溪十八涧清幽恬静的特点;最后,下联描绘夜晚的“宁静”,呼应上联白天的“悠闲”,恰到好处,引人入胜。
师:恭喜第一小组。各小组展示得都不错,评委们的品评也很用心。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下联没有做到最基本的“词性对品”“结构对应”。对联是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点缀我们的生活。对联虽短小,但想要创作一副好的对联实属不易,要抓住恰当的描写对象,字斟句酌地推敲,方方面面地考虑,才有可能创作出一副佳品。课后请完成今天的作业。
(屏显)
一、请大家继续修改刚才所作的下联,总结对联创作要点。
二、为西湖某一景点创作一副对联,为编辑《中学生西湖对联读本》做准备。
要求:1.符合六个基本要素;2.突出景点的特点;3.言辞优美,富有意趣。
名师风采
盛煜晖,杭州市钱塘区观澜中学教师,全国省会城市教学微课大赛一等奖,杭州市优质课一等奖,区教坛新秀,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他的教育信条是:陪伴学生,快乐欣赏,幸福成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