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怼人谐音梗】如何巧妙地用对联怼人?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23/3/1 11:35:19 人气:16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不要 主考 父母 故事

纪晓岚大连的趣事

纪晓兰最讨厌庸医。(据说他的一个家庭对庸医犯了错误。)于是,庸医做了两篇嘲讽医生的集文联。

其一云: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这两句联语是取自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一诗的。原诗句本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他各颠倒了一个字,便成了嘲讽庸医的绝妙之作。 “才”谐音“财”,嘲其医术不够高明,而为财主所弃也。

又一联云:

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生未卜此生休。

上联出自杜甫的《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下联出自李商隐的《马嵬》诗:“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集而成联,不但对仗极工,亦是嘲讽庸医的妙句。

纪昀画像

纪晓岚性滑稽,有捷才。据说有一天他和几位同僚在军机处(乾隆时设在皇宫的隆宗门内)办公,当时是三伏天时,天气酷热,纪晓岚怕热,脱了上衣,挥汗审稿。忽报皇上驾到,他来不及穿衣,只好躲入床底。过了些时,他没听见有人说话,伸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吧?”哪知乾隆未走,斥道:“纪昀无礼,因何叫朕老头子? ”纪从容答道:“万岁为‘老’、皇上是一国元首,‘首’即‘头’也;皇上乃是天子,合起来不正是‘老头子’吗?”乾隆大笑,非但不加责罚,反予赏赐。

纪晓岚值南书房,时常人宫奏事,一日有个太监出对难他,对头是:

三元解会状;

他不假思索,便即应道:

四季夏秋冬。

太监问他:“春在哪里?”纪答:“春在哪里?只有你知道。”众皆大笑。

此联与苏东坡巧对辽使联相类,据说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使者,辽使知他文名,出对试他,对头“三光日月星”,他对以“四诗风雅颂”,折服辽使。

嘲讽考官的对联故事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考试,称为乡试(若遇庆典加科,称为恩科)。读书人若要求个正途出身,就必须通过乡试这一关。乡试中式者称为举人,中了举人才有资格考进士、点翰林。而清代对科举制度尤其重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拿典乡试的主考官姓名来作讽刺联的,在清代也就特别多。这里选几副有趣的谈谈。

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江南乡试,主考官为左必蕃及赵晋,有考生撰一联云:

左丘明两眼无珠;

赵子龙一身是胆。

上联讥讽左必蕃不识真才,下联讥讽赵晋纳贿舞弊,“认真够胆”。赵晋也确实是有此等情事,后来“左革职,赵斩立决”。

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典浙江乡试的两个主考官,一个姓庄,一个姓鞠。庄是老糊涂,鞠的品行也不好(不过没有被查出贪污的实据罢了)。考生作集句联嘲之云:

庄梦未知何日醒?

鞠花从此不须开!

庄子梦蝶

“庄梦”即庄周的“蝴蝶梦”,在此处则是嘲那姓庄的主考糊里糊涂,好像常在梦中;“鞠”与“菊”相通(《礼记·月令》:“鞠有黄华。”)。这两句都是出自杜诗。其后不久,那个姓鞠的主考就忽然死了,时人以为联谶。

光绪癸已(一八九三年)恩科,典试浙江的两个主考官是殷如璋和周锡恩。殷是个老糊涂,人皆谓他不识真才;周则据说亦有舞弊事件。榜发,中试者多半是平素没有文名的,众皆哗然。于是有人给他们作拆字嵌姓名联云:

殷礼不足征,已经如瞆如聋,漫许文章量玉尺;

周任有言曰,难得恩科恩榜,好凭交易集金钱。

上联嵌殷如璋的姓名(璋是“玉”旁,“章”加“玉”即“璋”);下联嵌周锡恩的姓名(“易”加“金”即“锡”)。“周任”意即在姓周当主考的任内。当然 “周任有言”的这个“言”是考生替他编出来的。

又,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的浙江乡试,主考官是乌拉喜崇阿和恽彦彬,乌不学无术,恽是鸦片烟精。考生用他们的姓作一讽剌联云:

乌不如人,胸中只少半点墨。

军无斗志,身边常倚一枝。

鸦片

“”者,鸦片烟也。这是象形的,放在“军”旁,就是“恽”字了。乌拉喜崇阿字达峰,满洲镶黄旗人,官至兵部尚书;恽彦彬字次远,江苏阳湖人,官至工部左侍郎。

关于乌达峰,还有以他的大名作为下比的妙对,不妨也在此一提,全联是:

鸿飞遵远渚;

乌拉喜崇阿。

上比是一句古诗,以对乌达峰的大名,非常工切;但最妙的是那个“拉” 字,读者可自行领会,简直妙不可言。这是一副无情对,更有一副绝妙的,是与乌达峰同时的满籍大官,名叫额勒和布,是光绪甲申(一八八四年)和法国作战失败更易全枢后的军机大臣。全联是:

额勒和布;

腰系战裙。

“和布”者,即所谓请和时所扯的“白旗”也。于“趣”之外,还有讽刺的意义。

还有一副虽不嵌名,但是更有趣的讽考官联。本事是:某旗人考官,胸无点墨,取士之法为把考生试卷号码置签筒倾摇,首出者便为解元,依次类推,额满即止。有人嘲以联云:

尔小生,论命莫论文,碰; 咱老子,用手不用眼,摇!

自嘲对联故事

唐伯虎是人所熟知的明代才子,民间传说有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直到今天还是电影、戏曲的“热门题材”。例如在香港就有过以《三笑姻缘》为 名的国、粤语电影。其实,“点秋香”只是传说而已。不过,传说虽然不经, 唐伯虎本人的“风流放诞”却是亊实,而他的“风流放诞”也是有原因的。原来他在二十九岁那年得中解元(乡试第一),但到了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他受此打击,这才佯狂使酒,遍游“江湖”的(“江湖”,借喻。史实是,他被黜后,遍游名山大川,致力绘事)。

他筑室于吴县桃花坞,有自题联云:

一失脚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人。

此联是改成语“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来做自嘲的。改“恨”为“笑”,那是无可奈何的愤懑也。

又联云:

龙虎榜中名第一;

烟花队里醉千觞。

上比即他曾中解元事。“龙虎榜”是用唐陆宣公贽的故事。贽主试,取中负时誉的英隽之士甚多,号称“龙虎榜”。据说唐伯虎曾刻有自称“江南 第一风流才子”的图章。

近代翻译家严复,因厕名于“洪宪六君子”之列,见讥于士林,抑郁老死。有自嘲联云:

如我自观犹可厌;

非君谁肯复相寻。

严复

严复本是留学英国学海军的,光绪初归国,历充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总办及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等职。所译西哲名著甚多,如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穆勒的《名学》、亚当?斯密的《原富》,等等,都是他译介的。他被人拉去捧袁称帝,可真说得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讽贪官对联故事

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卷十二载有一则“续联语讽贪宫”的故事,甚为有趣。说有一个县令,自题其署外大门云: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但这个县令,其实是个贪官,于是有人给他续句:

爱民若子,牛羊父母,仓廪父母,供为子职而已矣;

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殖焉,是岂山之性也哉?

上联的意思是说,有牛羊给“父母”,有谷米给“父母”(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子民的职责只是供养“父母官”而已。古代的县令称为“父母官”,因此“爱民若子”乃是恭维县令或县令自我表扬的惯用语,此联上比拿来做反面文章,阐释所谓“父母官”是怎么样“爱民若子”的。山有矿藏,山可以出产“货财”,故曰“宝藏兴焉,货财殖焉”。但下比引用这两句古语,加上“是岂山之性也哉”的一句问话,就变成讽刺贪官是其贪成性了。

这副对联还有另外一个续句: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比上副续句联通俗,骂贪官也骂得更痛快。

《楹联丛话》中还有一副续句联,亦甚有趣。本事是常州有一老布衣,平时奸狡,自号清客,书门联云:

心中无半点事;

眼前有十二孙。

有人续写下去:

心中无半点事,平生不曾完粮;

眼前有十二孙,十个未经出痘。

古代未有种牛痘之法,小孩“出痘”是很严重的事,往往有因此死亡者,要过了“出痘”这关,小孩才能成活。此联下比,可说是故意去“触”那老布 衣的“霉头”。老布衣自号清客,清客即粤语之所谓“傍友”,古代清客多是依附官府的,其“平生不曾完粮”恐亦是事实。

梁章钜本身是大官(曾任广西、江苏巡抚),但他的《楹联丛话》却常有嘲讽贪官之作。《丛话》的卷十二有一则是续“三不要”的,虽非续联,但因其有趣,也不妨一录。据说有一老县令,于县衙前大书“三不要”,下注:

一、不要钱;二、不要官;三、不要命。有人给他在每行各添两字,变成:

不要钱,嫌少!

不要官,嫌小!

不要命,嫌老!

作者简介

梁羽生(1924—2009),本姓陈,名文统,原籍广西蒙山,香港“新派”武侠小说开创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大公报》编辑副主任,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梁羽生学识渊博,谙熟历史、诗词、对联、掌故、旧文学、新文艺、围棋、象棋等,是著名作家、楹联学家和棋评家;著有《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等三十五部武侠小说,另有《笔花六照》《名联观止》《文艺杂谈》《古今漫话》《笔?剑?书》等文集。晚年定居澳大利亚,2008年获得“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内容简介

梁羽生痴迷对联,自认为在“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方面,则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恐怕还在武侠小说之上”。本书由他在《大公报》所作近千篇“联趣”专栏整理修订而成,并首次增补《香港商报》的“联之趣”专栏内容,是其“联话”著作的最完整版本。

所涉均为古今名联,既谈对联的“内学”,涵括各类联体与各式对法;又论对联的“外学”,涉及历史用典、民俗掌故、月旦人物、名士轶闻等。梁羽生笔下的“联话”有趣、有料、有味,可视为一部联话体的文史百科。

– 版权信息 –

编辑:梅西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名联观止》

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图中二维码可进行识别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直接可以购买本书!

一本也包邮噢!

怼人谐音梗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36052.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