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群】浙东为什么有唐诗之路
浙江山水诗丰富的秘诀:山不高不低,水不急不缓。
上图是山水诗的经典元素:孤舟、蓑衣、渔人、黄昏、浅滩、沙洲,还有青山秀水。这种适合产生山水诗的自然环境,在浙江随处可见,尤其是上图中的地区:曹娥江流域和楠溪江流域。这里的山大多是低山(海拔500-1000米)和中山(海拔1000-3500米),不高也不低。河流也一样,沿途有很多沙滩和沙洲,所以不慢也不急。如果都是高山峡谷,人们很难去游览。太平淡的话,很难在他们心里掀起波澜。浙江的山川尺度恰到好处,山川交错,千变万化,正应了诗歌的转折。如果你乘船游览,自然的诗歌会蓬勃发展。我们把唐代浙东的这一段截下来,根据一些学者统计的诗歌数量及其对应的位置,画出了上面的“唐诗之路”范围示意图。当我们将其与同一区域的水网叠加后,发现两者几乎完全重合。这就是山水美则诗多,船发达则诗盛的证明。
我注意到三峡、桂林、浙东有一个共同点:河流密集,水网密布。
“两岸猿猴止不住哭,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下长江;“落叶如瀑,我看长河滚滚来”,这是杜甫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背诵这些诗时,谁注意到了“船”这个交通工具?其实船很重要。甚至可以说,中国能不能出没有船的山水诗是个问号。
中国的山水诗诞生在浙东南的楠溪江畔,确切地说是在楠溪江上。那是1500多年前的东晋。乘船在楠溪江上游荡的永嘉太守谢灵运被这里的山川所感动,随口唱起了描写山川的诗词。于是,中国的山水诗开始产生了。
到了唐代,这片浙东的溪湖之地突然成为中国的旅游胜地,其中以檀溪最为著名。佘溪虽然不是大河,但通过浙东密集的水网与当时浙江所有的河流相通,甚至跨过钱塘江与长江水系相连。用今天的话说,这个地方很小,但是交通发达。
诗人来如鲫鱼过江,虽然原因很多,但我认为“船”这样的旅行手段和“船游”这样的观光方式才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江南水乡是古代诗人灵感的来源。
密密麻麻的网格状水系将画面中的湖州市切割成一个个“浮岛”,让湖州市像一个个小径交叉的秘密花园。这是杭嘉湖周边水乡最典型的格局。其密集的水网居全国之首,船是人们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试想,当人们划着小船,随着时而开阔时而狭窄的水面,在这些“漂浮的大陆”之间畅游时,怎能不富有诗意?制图/余继东
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致力于技术哲学的研究。他对技术与人的关系论述颇多,许多观点颠覆了常见观点,直指要害,其中对持“技术与工具中立”观点者的批判尤为有力。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技术和工具是中性的,只为人所用,是帮助人实现目标的手段。然而,吴国盛认为技术和工具参与了人性的构建。本来就没有一个人的本质。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是”怎样的。发明和使用技术和工具的过程,就是人之为人的过程。因此,人们通过技术和工具来构建自己。你用什么样的技术和工具,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世界是什么并不重要。世界是什么,取决于人是什么。既然人的本质是由技术和工具构建的,世界也是如此。人们会用自己所拥有的技术和工具来建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加拿大媒体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媒体即信息,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有什么样的媒体,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他所说的“媒体”是相对宽泛的。人类使用的所有工具和技术都是“媒介”。他把“媒体”定义为人类的延伸,但以前人们认为媒体只是传播内容的工具,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内容。
为什么唐代浙东吸引了那么多诗人?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美景,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我不这么认为。那就是以唐人的眼光来看,浙东的风景不是全国最美的,文化积淀也不是最深的。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这里密集的水网最适合航行。换句话说,这里是乘船观赏的最佳地点。并不是因为这里的风景或者文化积淀吸引了很多诗人前来游览、描绘、吟咏,所以产生了很多诗歌,诞生了一条唐诗之路,而是因为这里是水网地带,水运发达,喜欢漂泊的诗人更容易到达这里。这里的世界,这里的美,这里的风景,都是靠“船”这个工具或者技术搭建起来的。
诗人乘船而来。有些诗人不是来看风景的。他们中的一些人走亲访友,一些人移民到自己的家乡,一些人进行公务旅行...这些人每天都乘船。于是,他们仔细观察这里的风景,深入体验。他们的感情表达在胸中,表达在声音里,表达在书里,表达在诗歌里,诗歌流传到世界各地。于是,这里的风景就被构造出来了。这种技术和工具,加上它们所经过的水系,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或者说我们能遇见什么样的世界。
诗歌的沃土在哪里?
在众多以自然景观为灵感的案例中,黄的《富春》和《富春江的故事》最受欢迎。但《富春》与其说是对黄的褒奖,不如说是对浙江山水的褒奖,因为画中的灵感来源于真实的山水。不仅仅是画,还有无数被这风景激发的诗。苏东坡途经富春江畔的七里濑时,写下了著名的《七里濑》。全诗以“一舟轻,两桨惊”开篇,以“但远山长,山乱,山青”结尾,暗示了航海与诗歌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揭示了浙江山川绝佳,是诗歌沃土的事实。也许正因如此,明代的绘画在苏州越来越多
家沈周,因不能在黄所在的浙江山水(他要在自家后院办园),而心向往之,故抄此《仿黄富春图》。
世界上有很多植物,但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些植物:辣蓼、满江红、蒲……为什么?因为这些植物生长在水边。自然界中的花数不胜数,但为什么荷花、荷花或红蕨会成为古诗词中的明星?因为它是水中之花。中国没有“山水诗”和“山水画”,只有“山水诗”和“山水画”。如果你仔细品味,它们背后都有船的影子。
劳动有很多种形式。为什么渔夫和钓鱼会得到风景的意义?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介绍一下作为交通工具的“船”,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
甚至一本字典也因为船而诞生。我有一本明代作家张岱写的《夜航船》。乍一看,我还以为是小说或者选集。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或者辞海。张岱为什么给《夜船》这本书取名?他在序言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和尚,和一个书生在夜航船上住宿,书生大声说话,和尚却被吓得抱着拳头睡着了。后来和尚听出他话里有破绽,就说:“请问向先生,坦太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子曰:“是二人。”和尚:“这些尧舜是一人两人”?子曰:“自然是人!”和尚笑着说:“等小和尚伸伸脚再说吧。”张岱说:“天下有学问,但夜船最难对付。”于是,他写了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书,取名《夜船》,目的是让人们在遇到一个谈论夜船之类东西的人时,能够“等小和尚伸伸脚”。
三峡、桂林、浙东之所以是中国古代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是因为古代是一个舟楫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只有河流和船只画出的风景才能与人相遇。这三个地方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河流和船只绘制,挖掘和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