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做群众调解员的90条格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下午好!
我叫花花,是阳溪镇综治办的。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人民调解经验,扎根基层,守望和谐”。
2011年9月,当我离开大学校园,刚接触基层调解工作的时候,心里忐忑不安,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否胜任。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群普通的农民,他们卷起裤腿在田里劳作。但正是他们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独到见解,让作为“新兵”的我受益匪浅。作为老师,我尊敬他们。他们是阳溪镇的农村基层调解员,是他们激励我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学习和探索。
他们教会了我对调解要有责任心和热情。我还清楚地记得,去年腊月二十四,当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美味佳肴庆祝团圆的时候,阳溪镇阳溪村年近60的调解员王文勇还在为一场邻里纠纷奔波。事情还得从这个村的两个村民说起。这两个村民比邻而居,平时小摩擦。最近,他们因为几句话就吵了起来。他们越闹越凶。即使事情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也绝不会让对方过个好年。形势急转直下。为了迅速调和矛盾,让村民度过一个祥和的春节,镇村调解员在冷雨雪的陪同下,三次到当事人家中进行劝导和劝解。要理智,要感性,要明确法律。调解员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感动了他们,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他们教会我去实地观察具体的矛盾和纠纷,去全面地了解真相。“听所有人的会让你明白,听别人的会让你阴暗。”我们的调解人很清楚这个道理。他们每调解一次矛盾纠纷,都要进行多方调查,全面了解情况。阳溪镇目前是
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阶段,涉及的土地纠纷和山林纠纷逐渐增多。调解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当事人的不满,也可能成为大施工的障碍。面对这样的纠纷,调解员从来不听一家的意见。必要时,他们联系国土所、林业站和镇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测量勘测,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换来了当事人的信服。
他们教会我在处理纠纷的时候要有耐心,细致和温柔。今年5月,我镇一名村调解员在调解一起矛盾纠纷时,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一名老年纠纷当事人确有生活困难,于是在解决其纠纷后,主动到镇政府反映情况,并多方协调申请低保,解决了老人的生活困难。
他们教会了我在基层调解中要宽容,要豁达。基层调解工作虽然面对的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当事人难免会有极端情绪,有时会误解我们调解员的良苦用心,甚至直言不讳。这时候调解员总是采取宽容的态度,理解当事人的感受,不反驳,不抱怨。当当事人情绪稳定后,就开始冷静工作。
热情、真实、温暖、真性情,都源于我们基层调解员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正是这种亲情衍生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以情、理、法、德兼顾的态度对待纠纷调解,做到有理、有情、有义。
今年以来,阳溪镇共排查出一般矛盾纠纷72起,调解成功72起,调解成功率100%。我们的调解员用辛勤的劳动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基层的调解员不一定会讲高深的理论,但一句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简单话语却能打动矛盾双方;他们没有很高的工资,也不是只有几百块钱的小补贴,达成调解协议就能让他们满意;他们在田里劳作,但心里装着整个村庄的和平蓝图。
基层调解员是群众的贴心人,是和谐稳定战线上的先锋队,是我们政法系统新军的引路人。他们从来不需要课本和讲座,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榜样;他们从来不需要教具,因为他们只用地球当黑板,用脚写字;他们也不需要教室,因为他们走过的地方就是教室!
基层调解员常年扎根基层,很难用真情温暖千千万万人的心。基层调解员是法律政策的宣传员,以法律为准绳,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构筑起基层维稳的坚实防线。
纷繁复杂的司法工作,也许是晦涩琐碎的,但是我们的司法工作者,就是在平凡中,细微中,解决人们的小问题,化解小矛盾,化解小纠纷。我们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夫妻吵架,邻里纠纷。我们煞费苦心地清理和解决他们,带着两个劳动力返回工作岗位,失去他们的灵魂。我们为他们解决问题,恢复希望,没有令人震惊的动机。
青春像一朵花,绽放着司法工作者青春的风采,燃烧着激情,升华着一代又一代司法人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司法队伍的青年,我将坚守执政为民的宗旨,抱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信念,用青春和汗水为司法工作谱写美丽的乐章。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
中国有句话叫“清官难断家务事”。都说家庭矛盾错综复杂,即使是最清正廉洁的官员也很难出一点差错。然而今天,我要告诉你的是“清官可以断家务活”。
有人会说,你们社区主任是“官”吗?的确,社区主任可能是世界上的芝麻官,但我想说的是,虽然社区主任很小,但我们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成为“弄堂总理”;社区工作虽然平凡,却能让成百上千的普通人快乐;虽然社区调解工作是婆婆做的,但是有了我们,世界上就会有婆婆的幸福。所以,我们可以大声说:只要认真做好身边的小事,我们就能成为“清官”,我们就能打破老百姓的家务。
作为社区主任,我要面对和调解很多家庭矛盾。在我的调解工作中,最让我印象深刻和自豪的是调解了住在我们小区大源头10号的刘太太一家的矛盾。
记得那是5月的一个下午,突然有居民来跟我们汇报:“大源头10号有人在呼救。请你去看看吧!”我还没说完,我和其他几个同事就冲出办公室,直奔大源头10号。这是一楼刘老太太的房子。她早年丧夫,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在现场,我们看到房间很暗,门是锁着的。84岁的刘老太太手里拿着锅铲敲着地面,大声呼救。我们走上去,隔着门问老太太怎么回事。老太太只喊又渴又饿。我们马上买了面包和矿泉水,从窗户塞进去,老太太接过来吃了。看到这一幕,我们不禁心痛。这么大年纪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联想到几个月前,刘老太太的媳妇去居委会跟我们说:“我儿子大了,他要结婚了。家里生活条件困难,她准备在旁边搭个棚子,请婆婆住。但老太太不肯,毁了儿子的婚姻。”听到这里,我们觉得这是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侵犯。老人常年腿脚不便,只能靠凳子慢慢前行。这种情况怎么能让老人今年冬天住在冷夏这种闷棚里呢?于是,我们多次上门,与刘老太太的媳妇沟通,以情感动,以理理解。告诉她这房子原来是老太太的。她一个人养大了儿女,给儿子娶了媳妇。现在,她怎么能为了孙子的婚事把老太太赶到棚子里去住呢?住房困难是事实,但绝不能把老人赶出去。如果没有,儿子儿媳可以自己住棚子,缓解暂时的困难。劝了几句,老太太的媳妇无言以对,觉得不可理喻,也不能再多说什么,但心里还是不满,和老太太的关系很紧张。然后儿子媳妇都去广州打工了,只剩下我孙子和老太太一起住在这里。平时孙儿要上班,照顾不了老太太的起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太太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没人照顾。现在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于是就发生了前面开头的那一幕...
分析完纠纷后,我们觉得必须尽力化解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老太太的生活,于是经过了几个月的艰难调解。首先,我们把她女儿叫到居委会了解一下情况。原来老太太的两个儿子因为房子的事矛盾很深,基本上很多年都不说话了。女儿认为:大哥家庭条件比较宽裕,儿子成家立业,二哥接了老太太家,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差,而夫妻两个都下岗了,还有一个女儿在读书,生活比较困难。作为两个儿子,他们应该负责母亲的生活,女儿也尽到了平时去看望母亲的义务。刘老太太的二儿子儿媳都去了广州,我们只能请大儿子儿媳来居委会协调。媳妇认为:第二个家庭占了母亲的房子,母亲和他们住在一起,要我们承担母亲的生活。除非他们全家给我们一半房款,否则我们一定会安排好母亲的晚年生活。各有各的道理,调解似乎陷入僵局。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老太太的生命仍然没有着落。我们又找到了她的女儿,争论着作为孩子应该有的赡养和孝顺的责任。告诉他女儿,虽然你只是一个女儿,但是作为子女,你们每个人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妈妈有三个孩子,却每天一个人在屋里哭喊救命,你不脸红吗?你自己也有女儿,难道不想给女儿做个好榜样吗?将来你老了,你女儿因为这个原因不理你怎么办?一席话,说得刘太太的女儿心服口服,说她愿意尽自己的责任。但是很难让全家人坐下来协调。因为房子问题,他们已经好几年没说过话了。现在要他们一起协调,就得我们牵头,于是约好7月23号晚上7点在居委会开协调会。三个兄弟姐妹(第二个孩子除外,他在其他地方,由他的孙子代表)都在场。我动情地对他们说:“天下兄弟姐妹,天下兄弟姐妹。这是很难买到的,我们都应该珍惜。”孙子听到这里,第一个代表父亲说话:“我要上班了,父母不在家,奶奶可能在我家没人管。如果送我去养老院,我愿意出35%的费用。”大儿子也回答:“我出35%的钱。”女儿说:“虽然我家生活有点困难,但既然他们两个哥哥已经承担了70%,剩下的30%我来出。”女儿接着说:“我平时多去看看妈妈,一些生活用品我负责。”然后他们成功地签署了协议。
真的是“以后都是抢浪的兄弟,见面就笑。”事情解决了,看到他们兄弟之间的真情依然存在,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从我考上xx的社区居主任到现在已经6年了。六年来,我调解了100多起纠纷,其中60%以上是家庭矛盾。这100多起纠纷我现在都记不清当事人了,但就是那起家庭纠纷,那些当事人可能一辈子都需要我调解,所以这次调解的成败对我来说只有1%,对一个家庭来说是100%。我调解成功与否,意味着一个家庭可能一辈子活在光明或黑暗中。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为1%的芝麻绿豆的每一件小事,付出我100%的努力。我将用我100%的努力为我的社区疏通理解之河,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