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格言-圆篆书的五字格言选录70条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23/2/24 8:41:53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书法 对称

圆篆五言格言精选70则

篆书基础知识

(1)甲骨文

它写在商代和周初的甲骨文中的龟甲上。因为其内容绝大部分是皇室的占卜用词,所以也叫“占卜用词”。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郊区殷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殷琦”。

据记载,以洹水南岸小屯为中心的殷墟是殷商时期的都城。商朝灭亡后,这些甲骨文被埋在地下,无法出版。几千年后,当地农民在耕田时,偶然发现这些古老的骨头被用作治疗刀伤的“龙骨”,然后卖给药店。1898年,一些古董商把它们给天津的王翔和孟看。他们认为它们是珍贵的古代遗物,意思是“古代简牍”。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鉴定这块甲骨为商代文字。这一发现震惊了考古界。后来,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收集和整理大量甲骨文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研究,撰写了许多书目和专著。从此,我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甲骨文开始蓬勃发展。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商代史和整个人类社会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学科。同时也对我国书法史研究和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15万件实物和5000多字来看,已经发展了相当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字。这一时期汉字的构形规则大多符合“六书”(如象形字、字义字、形声字)理论,语法也与后世相近。从书法的角度来看,甲骨文不同时期的字体风格不同,但整体文笔自然。因为刻的字,笔画简单朴素,字体朴素天真,结构参差不齐,构图自然。既表现了古代先民在书写中追求自由、趣、美的审美意识,又能体会到篆书的笔法和因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为后世书法创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2)金文

金文,甲骨文之后的书法风格,因其压铸或雕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在古代,铜被称为金,所以这种铭文一般被称为“青铜铭文”。其内容多为祭祀、宣扬先人、告诉后人的‘言志’。

西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周人的文化较商代有了显著的进步。西周金文随着周人对礼仪的进一步推崇和青铜冶铸业的超常规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世界上青铜器遗存上的铭文数量大约有六七百件。自宋代以来,金石学广泛兴起,从鉴定到仿制,从研究到创作,不断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笔法体系和审美领域,对书法的影响远大于甲骨文。

金文与甲骨文在造字上是一个体系,在书法上也表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因为它们的载体是青铜器,所以形成了特殊的笔画、圆润的线条、浓缩的字形、生动的结构等鲜明的特征。金的代表作品有大、三盘、毛、荷花白盘、陕西扶风县1977年出土的壁盘等,是初学者学习的绝佳范本。

(3)散文

文琪是周秦之间流行于秦国的一种温宁。它是以周宣王的《史通大传》命名的。你现在看到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几百个标有“文琪”的字。从书法的角度来看,黄文和金文的书法都被称为“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其特点是比金文更规范,字体更成熟,体现了金文向小篆过渡的轨迹(详见后文《篆书名家赏析》:石鼓意入门)。

(4)小篆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也称为“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国家政策,其中“写同文”要求全国统一温宁,废除六国语言。篆书在战国秦文字的基础上,吸收了六国文字的优点,废除了大量的地域异体字,使之成为一个工整、简化、规范的文学世界。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系统的古文字校勘,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统一的篆书按照书写的需要趋于抽象,象形意义大大降低,符号化更加明显,对后世文字的规范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但很快就被汉朝取代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保存了官本位书的篆书。还有《峄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和秦始皇称帝时李斯写的《会稽》。它对秦代书法的成就和贡献在于线条的表现和书法的结构。线条和笔画的中心,圆润,典雅,含蓄,冷静,谦虚,是好的书法家想要达到的目标。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序,风格严谨。其整体美感无疑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实用等特点对后世的隶、楷字,尤其是篆刻的布白有着重要的启示。

(5)秦篆未来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在汉代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但在一些重要场合,如铭文、瓦当、印章等,仍然是首选字体。20世纪20年代,洛阳偃师出土的两枚汉玺“袁安”和“常远”的地位高于墓主。因此,铭文中使用了篆书,用笔浑厚,结构宽广,雕刻精美,是典型的汉书篆书。其他传世佳作还有《祭三公山碑》、《少师神道石阙铭》、《穆凯寺石阙铭》。这些雕刻的石头是诚实和密集的,方骏是挺拔的,具有独特的风格。东汉以后,魏政时的《三体石经》,包括古文、篆书、隶书,被视为标准经书的字体。三国时,汉武帝写《天发占卜碑》时,用方笔作篆书,笔法惊人。它以宏伟的气势而闻名。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李先后传世了《城隍庙故事》、《先取妾故事》三部墓葬。他的篆书一直被认为是范凯的。到了五代北宋,出现了擅长篆书的徐铉、徐楷(世称“二徐”)。徐铉的《小山碑抄》和精心校订的《说文》由国子监刻本出版,广为流传。徐锴编纂的《说文传》,也有助于《说文》原文的保存和解读。元明篆书略有下降。直到清代金石学的兴起,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大量的学者致力于金石学和文字的研究,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篆书。随着出土铭文的日益增多,他们开阔了学习法门的视野,使清代成为篆书发展的复兴和繁荣时期。清初的王澍、、洪、等。他们在金文考据的基础上,开创了书法与文献学的结合。清中叶以后,邓用长额羊毛篆,讲究笔墨变化,豪放质朴,别具一格。受他影响的有吴希宰、、赵、吴大成等。清末民初,吴昌硕、齐白石、赵铁山、常赞春、王福庵、邓散木等。都以其独特的篆书新面貌屹立于书法艺术之林。在古文字学领域,罗振玉、王国维、、丁佛言、郭沫若、、董作斌、俞、、尚承祚、张琦等著名学者在研究古文字学的基础上,对篆书的各种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展现出不同于传统、极具创新性的艺术魅力,拓展了篆书创作的思路,促进了篆书艺术的发展

在这里,有必要重新写一写——赵铁山,清末民初生活在山西的著名书法家,一生致力于读书,精研经典,诗文,考证金石学,博学,义墨。书法世界闻名,尤其是篆书,影响很大。金代三板上的铭文和商号的标志大多出自自己之手。康有为评价自己的书法:“大江以北,无人如你”。与他同时代的常赞春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一生研究金石学和书法,背诵历史诗句和篇章,教授文学和书法,并写了很多。他的篆刻和篆刻简洁古拙,造诣高超,风格独特。赵、常无疑是当时华北书坛的巨擘,影响深远。他们甚至在山西诞生了一批精研篆书的大师,一直延续至今。显然,清末民初,不仅南方,北方也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近日下午,赵和常受到了中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在日本,赵铁山书法研究会已经成立。几十年来,他们千里迢迢到晋,寻访考证,刊刻碑文,硕果累累。笔者在本章“篆书概述”中提出这一点,旨在让篆书爱好者全面了解篆书的历史发展。

以上,我们对篆书的产生和发展做了简要的概述。它在整个书法史上起着引领和拓展的作用,其更深层的文化和美学意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作为初学者,只能初步了解篆书的起源,这对学习篆书意义重大。

篆书特征

是长方形,一个半方字为度,一个字为正体,一个半字为竖足。大概的比例是3: 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润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都是等距平行的,所有笔画都以圆、圆、圆为主,圆在中间,方在中间,使圆生动有趣。

三是平衡与对称,空之间平衡与对称的划分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还存在于文字的局部对称和圆形笔画的左右倾斜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篆书中的人物大多在上半部,下半部是伸缩垂足。当然也有没有脚的角色。主划在下半部,上划可以抬高。

浅析篆书的笔法

(一)篆书的基本笔法:

掌握篆书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篆书的基本笔法要用“用笔居中”来概括。也就是说,笔的主正面一定要在画的中央,这样才不会露出来。特点是藏头护尾,含劲。因为中心用笔写出来的笔画简洁、浑厚、圆润、健康、美观,所以一直被认为是书法的主要方法。下面将分别阐述小篆常用的笔画。

1.水平的

(1)将藏锋反转到头端。

(2)拐进一个圆车头,往右走。

(3)走到最后,转前面。

(4)向左转。

站起来

(1)笔尖向后向上,慢慢向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将正面转向向下的笔。

(3)不要去触底点。

(4)轻抬冯英,然后乘势而上。

3.横向弯曲

(1)向左落笔。

(2)向右转动笔。

(3)沿着前方向下划。

(4)笔移动缓慢,借势收笔。

伸直身体

(1)将笔朝上放在纸上。

(2)将笔向下方转动。

(3)向右转动笔,然后逐渐减速。

(4)走到最后,方便收笔。

5.上弧

篆书的弧形笔法和前面的一样,就是要先右后左,先上后下。关键是要保持圆润的姿势,保持画笔与纸张的深浅一致,速度适当,注意对称。两段弧线在中段连接,连接处要写的性质不留痕迹。

6.下弧

先写左半弧,再写右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34936.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