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迟子建读书答案】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儒家精神
迟子建小说中的儒家精神为被物欲扭曲的灵魂和精神所污染的现代社会提供了明确的反向参照,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美好祝愿和对人性的执着追求。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脉,其人生价值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作为一个中国人,必然会受到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儒家精神已经成为几千年来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它沉淀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从而成为我们的生活标准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精神的印记。他小说中的人物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智慧和重义轻利的人生态度,都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
博大的仁爱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称之为“仁即人”,“仁者,欲立于人,欲成大器”,“克己复礼即仁”。孟子也说过“仁者爱人”,“仁也影响人心”。在这里,“仁”主要指“爱”,即同情和关心他人。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引导人向善的核心。迟子建小说中的人物也散发着“仁”的光辉。对于人性,迟子建给出更多的是好的成分。她认为“善是人生的一种状态,我的小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她的小说中,这种“仁”的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小说《盲人报亭》和《雾月中的考彭》表现了亲人之间的爱;如花的鸭子,表现了萍水相逢的人之间的互爱互助;《雪地墓地》、《夕阳碗窑》表现了邻里之间的关心和帮助;小说《路过四川》、《如花的鸭子》、《秧歌》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热爱。小说《盲人报刊亭》中,主人公吴自民和妻子是一对感情深厚的盲人夫妇。每天早上,他们手拉手去街角卖报纸。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虽然他们的眼睛看不见,但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光明和关怀。他们生活的很幸福,因为“我们是医院里唯一不吵架的夫妻,因为看不到对方。在我心目中,你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女人。”正是通过相互关心和支持,以及爱的纽带,盲人夫妇才能度过生活的难关。小说《雾月牛栏》中,继父因无意失误,将儿子保追打成智障。他后悔自己的错误。几年来,他一直深感内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机会弥补自己的错误。当他要求宝追回屋,被宝追断然拒绝后,就在宝追愿意住的牛栏里搭起一个炕,打扫得很干净,每晚照看宝追,度过。因为终日担心保追的病,继父终于因怨恨而死。善良善良的继父为自己的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命中的“仁”的力量伴随着他在愧疚中走向死亡。“老吾老,幼吾幼,幼吾幼”,亲情不能代表全部。当人们只知道关心自己爱的人却不知道关心别人的时候,亲情就变成了一种狭隘的情感,所以在迟子建的小说里,普通人都充满了温情。小说《如花的鸭子》中的徐五婆,每天陪伴着自己喂养的鸭子,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老人,但内心却充满了爱和善良。她在对待杀害父亲的逃犯时,起初也充满了戒备和恐惧,但当她了解到逃犯越狱的目的是为了在父亲墓前表达内心的忏悔,而不是逃避法律的惩罚时,她对逃犯产生了怜悯之心。不仅让他吃住在自己家里,还帮他完成了在父亲坟前忏悔的愿望。逃犯投案自首,受到正义的惩罚后,徐五婆收尸埋葬。小说中,徐五婆是一个普通人,但她的行为却体现了人性中“仁”的强大力量。“人皆有慈悲心”和“慈悲仁爱”。徐五婆对逃犯的爱和帮助,并不是为了换取逃犯的奖赏,因为她知道,逃犯是逃不掉司法的惩罚的。她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出于人类的同情心,是一种善良善良的本能,是她内在知识和能力的体现。此外,如《夕阳碗窑》中对罗夫妇的体贴关怀,《逆行的精灵》中萍水相逢的人的相互帮助,以及《白雪公主墓园》中村民对刚刚失去父亲的“我”的同情和关爱等等。,都是仁爱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迟子建的小说中,这种仁爱精神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上,而且延伸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小说《路过四川》、《如花的鸭子》、《秧歌》表现了人们对身边的狗、马、牛、羊、花、虫、鱼,甚至是吃人的黑熊的无限热爱。孟子主张“与民为善,与民为善,与物为爱”,迟子建也有相同的看法:“一个好的作家,对一切有灵性的事物,都有一种关怀和怜悯。”因此,在迟子建的作品中,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人们“仁”关怀的对象。在小说《路过四川》中,人们像孩子一样开导被抓的蓝泪鱼,然后把温暖的泪鱼放回河里。《如花的鸭子》里的徐五婆因为怕把菠菜弄黑,把她的烟掐灭了,《秧歌》里的洗衣妇因为怕她们寂寞,总是把她们送回原来的住处。关心和珍惜世间万物,体现了迟子建小说中人物对生命价值的普遍尊重,也代表和认同了儒家“爱万物”的理念。迟子建的小说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儒家的这种“仁”的精神,成为她小说中的一种主导情感。迟子建的小说在讴歌这种“仁”的精神的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无情地批判了“非仁”。在《树下》这部小说中,七斗大叔毫无人性,竟然厚着脸皮霸占了年幼的七斗。迟子建在小说里让他死了。小说《罗索河的瘟疫》中,酒鬼别离,掠夺成性,无恶不作。小说中,不孝的儿子被绝望的母亲杀死。迟子建对无情无义的人进行了无情的解构和批判,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她对世间至善的追求和向往。
两个充满智慧的角色
智,即智慧,是儒家五德之一:仁、义、礼、智、信。在小说中,迟子建为我们塑造了一批这样的人物。他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却充满智慧。小说《远去的四川》中的鸡西,擅长酿酒、织网、捕鱼、晒鱼干。在阿甲渔村,人们非常喜欢她酿的酒,煮的茶,抽的烟叶。小说《午间草如歌》的主人公陈升,双手非常灵巧。他会用草编织各种家居用品,连手术用的医疗器械都能编织。《原风景》中的老人可以用雪堆雕刻出各种形状,美如冰雕。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智”并不是现代高科技所达到的高超技艺,更多的是指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品格,因为智慧是为了更好的仁,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不知如何为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智”只能与“仁”紧密结合。
重义轻利的生活态度。
“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义”,就涉及到“利”。很多时候,义和利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你不能两者兼得。关于义利的选择,儒家的观点是“近义远利”。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为重”。孟子也有同样的看法:“君何以谈利?还有仁义。”郗鉴小说中的人物,抱着“重义轻利”的态度,选择坚守“义”。小说《伪满洲国》里的胡二是个土匪,但他是个很忠诚的人。他不仅做生意守信用,对待朋友也很勇敢。做生意时,他始终坚持信誉至上,从不投机取巧,代替朋友做生意,他没有私心,也从不从中赚取任何利益。他对日本人怀恨在心,却又对中村正弘这样无辜无助的日本人充满同情,尽一切努力保护他的安全。在小说《热鸟》中,矮子师傅马父女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与普通人相比,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不便和困难。但是,他们做生意时总是真诚地对待客户,在业务中非常注重信用,从不欺骗客户。虽然他们身体残疾,但他们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在迟子建的小说中,“义”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迟子建对那些重义轻利的人充满了欣赏和推崇。迟子建也对那些贪利忘义的人给予了最严厉的批评。小说《树下》里,七斗的月经是自私的。为了将侄女七斗的黄金据为己有,她诱骗并策划了一起盗窃案,谎称黄金被盗。她还折磨虐待失去母亲的可怜孩子七斗。对于这样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迟子建在小说里让她自生自灭。在小说《伪满洲国》中,棺材铺的老板杨被利润蒙蔽了双眼,完全被发财的梦想冲昏了头脑。为了卖出更多的棺材,他甚至希望大量的人死去。小说中迟子建让他被乱刀刺死,死后无法安葬在家乡。他将永远是一个幽灵。在这里,迟子建始终高举正义的旗帜,对贪利忘义者给予最严厉的惩罚。迟子建认为,“义”是对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如果一个人背叛了正义,就是背叛了自己的良知和本性,必然会遭受毁灭和死亡。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文明的进程,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物欲膨胀,精神物化,道德沦丧,人文精神缺失,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这种现象,很多作家的小说中充斥着对背叛、暴力、权力等场景的描写。而迟子建的小说,却是它着眼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始终着眼于人民的人情和人性,把儒家仁爱、智慧、追求正义等传统道德伦理的人性放在小说的人物身上,抓住了人性中善良的闪光,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温暖和人生的希望。迟子建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为精神被污染、灵魂被物欲扭曲的现代社会提供了明显的反向参照。她的出发点是唤起人们灵魂的警惕,唤醒沉睡的良知,从而结束名利之争,表达她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人性的执着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迟子建小说的初衷和出发点是好的。她塑造的具有鲜明儒家精神特征的人物形象,为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人格和精神模式,值得现代人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迟子建的小说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迟子建的小说,她塑造这些具有儒家精神和文化的人物的场景,大多是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社会。农业文明的背景,让这些人物有了太多的理想色彩。毫无疑问,中国现代文明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的车轮无法逆转到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迟子建的小说看到了农业文明的优点,但问题是,迟子建小说中所倡导和推崇的精神价值规范能否移植到现代文明社会中去,她所推崇的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又有多少能够应用到现代精神价值规范的建构中去呢?在迟子建的小说里,我们几乎找不到答案。从这个角度看,迟子建的小说有保守的倾向。她的田园小说只能给现代人提供暂时的精神慰藉,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精神危机问题,也不能成为现代精神价值观建构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