犾(拼音:yín,注音符号:ㄧㄣˊ)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汉字,其结构为左右结构,部首为“犭”(犬字旁),总笔画数为7画。该字未被收录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属于非通用汉字,但在《集韵》《康熙字典》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其五笔编码为QTDY,Unicode编码为U+72BE,仓颉码为KHIK,四角号码为43284,这些编码规范为汉字的数字化处理提供了依据。
犾的字义主要来源于其异体字“?”(拼音同为yín)。据《说文解字》记载,“?”指“两犬相齧”,即两只犬类动物互相撕咬的行为,字形由两个“犬”字组成,直观体现了字义。犾作为“?”的异体字,在古代文献中常被通用。例如,《康熙字典》引《集韵》注“犾,同?”,明确了两者的异体关系。现代部分字典仍标注犾为“?”的异体字,反映了汉字演变中的传承与变异。
犾的组词较为单一,目前仅见“犾犾”一词。该词为叠词形式,可能用于模拟犬类叫声或描述犬类行为,但具体用法需结合语境进一步考证。由于犾属于非常用汉字,其组词和实际应用场景较为有限,更多出现在古籍整理或汉字研究领域。例如,在《中华通韵》中,犾被归入“十二恩平声”,体现了其在音韵学中的分类价值。
犾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古代韵书《集韵》。该书明确将犾列为“?”的异体字,并标注其读音为yín。此后,《康熙字典》在“犬部”收录犾,进一步确认了其字形与字义。现代汉字字典如《新华字典》虽未详细解释犾的字义,但保留了其五笔编码等实用信息,为汉字输入与检索提供了便利。值得注意的是,犾的繁体部首为“犬”,总笔画数在不同文献中存在差异,现代字典多标注为7画,而《康熙字典》则记为8画,这种差异反映了汉字规范化的演进过程。
犾的书写遵循“先左后右”的原则,左侧“犭”旁先写撇画,右侧部件按撇、弯钩、撇、横、撇、捺、点顺序完成。其笔顺编号为3531344,这一规范有助于汉字教学的标准化。在数字化时代,犾的编码应用尤为关键。例如,五笔输入法通过QTDY可快速输出该字,而Unicode编码U+72BE则确保了其在计算机中的唯一识别。郑码QMGS、四角号码43284等编码体系为汉字的跨平台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尽管犾属于非常用汉字,但其存在仍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一方面,它作为汉字演变的活化石,见证了异体字的兴衰与规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其字形与字义紧密关联,体现了汉字“以形表意”的造字智慧。对于汉字研究者而言,犾是探究古代犬类文化、音韵学变迁的重要线索;对于普通学习者,了解犾的拼音与组词,则能拓宽汉字认知的边界,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