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卓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其拼音为「jiān kǔ zhuó jué」,字面意思是通过异常艰苦的努力,实现了超越寻常的成就。成语中“卓”意为卓越、突出,“绝”表示独一无二或难以逾越。整体含义多用于形容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所取得的非凡成果。
单字含义可拆解如下:
「艰」:本义指山路险阻,后引申为困境、艰难。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
「苦」:强调痛苦与磨炼。《孟子》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卓」:左为“匕”(象形匕首,喻锐利),右为“早”(谐音“卓”),意为锐意进取、脱颖而出。
「绝」:原指断丝,后延伸为无与伦比。如《史记》中“绝峰”一词。
在经典文献中,“艰苦卓绝”多用于刻画英雄形象。例如长征叙事中,红军战士穿越雪山草地,“历经千难万险,终以艰苦卓绝之意志完成战略转移”。现代作家则常用以描写科研攻关,如“科学家们在设备匮乏的条件下,以艰苦卓绝的努力攻克技术瓶颈”。
需注意同义词“坚苦卓绝”的细微区别:前者偏重奋斗过程的艰辛,后者更强调在艰苦环境中始终坚守的精神品质。“含辛茹苦”“百折不挠”等词与之构成近义词族,但语境适用性略有不同。例如“含辛茹苦”多描述个人付出,“百折不挠”侧重精神韧性。
该成语适用于正式论述,尤以表彰人物精神见长。错误案例包括:“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堪称艰苦卓绝”——此处“成绩好”与成语的宏大叙事语境不符。正确用法如:“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守护者,在风沙侵蚀中以艰苦卓绝的坚守延续文明火种”。
从哲学维度看,该成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艰苦卓绝”精神内核高度契合。当代社会,此成语不仅是历史精神传承,更具激励价值——华为攻克芯片技术、航天团队实现载人登月,正是新时代的“艰苦卓绝”实践。
在数字化时代,该成语衍生出“数字艰苦卓绝”等新用法,形容技术突破的艰辛历程。2022年《咬文嚼字》将其列为高频成语榜首,彰显其在语言表达中的生命力。但需警惕过度使用导致的词义虚化,回归其核心价值——对坚韧精神的敬畏与弘扬。
教育层面,可引导学生通过成语接龙(如“苦尽甘来→来之不易→卓尔不群”)加深记忆。文化维度看,“艰苦卓绝”承载着中华民族逆境求生的集体记忆,与“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共同构成精神图谱,提醒人们在顺境中勿忘奋进初心。
翻译时需注意文化适配:英语中“endure hardships and mak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属直译,但难以传达“卓绝”的意境。更佳译法或可化用英语谚语“Triumph against all odds”,突出逆境突破的双重维度。影视译制中的案例表明,语境再造比字面对应更重要。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