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字的部首为“行”,拼音为xián。作为汉字中的常用字,“衔”在字形结构上由“行”与“钅”(简化后为“钅”旁的变形)组合而成,既保留了古代“行走时携带器物”的象形本义,又通过金属相关部件的添加延伸出“连接、包含”等引申义。其拼音xián的发音清晰短促,舌尖抵住上齿龈后迅速放开,气流摩擦成声,常用于表达职务、等级或情感上的关联。
“衔”的部首“行”原指道路,在甲骨文中写作“彳亍”(双人旁),象征行走。商周时期,“衔”字多以“行”加“金”旁的形式出现,如金文中的“??”,描绘人手持金属器物行走的场景,暗示其“含在口中”的原始含义。小篆统一后,“行”部被规范为“彳”,与“亍”合并为现代“行”字底,而“钅”旁则简化为“钅”,形成今日“衔”字。这一演变体现了汉字从具象到抽象的符号化过程,部首“行”成为理解其动态意义的关键。
拼音xián的声母x为舌面清擦音,韵母ian由前高不圆唇元音i过渡到央低不圆唇元音a,再收尾于鼻音n,发音时口腔开合度逐渐增大,形成流畅的音节。这一发音特点与“衔”字的多义性相呼应:既可表示物理上的“连接”(如“衔接”),也可指代抽象的“包含”(如“衔恨”),甚至用于职务称谓(如“官衔”)。在古诗词中,xián的音调常被用来传递含蓄的情感,如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探看”暗含“衔信”之意。
以“衔”为核心的词汇丰富多样,涵盖多个领域:
1. 职务相关:军衔、警衔、衔级,用于标识身份等级;
2. 动作描述:衔接、衔接、衔枚(古代行军时士兵含竹木以禁声),强调连贯性;
3. 情感表达:衔冤、衔恨、衔悲,通过“含于口中”的意象传递内心郁结;
4. 自然意象:燕子衔泥、蜜蜂衔花,描绘动物行为中的携带动作。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中的“衔”虽未直接出现,但“参乘”之职可引申为“随从护卫”的衔级,体现古代官职体系。
在传统文化中,“衔”常与“龙”“凤”等神兽结合,形成吉祥图案。如“二龙衔珠”象征权力与和谐,“凤凰衔书”寓意文运昌盛。道教典籍中“衔日吞月”的修炼术语,反映了古人对天地能量的想象。这些意象通过拼音xián的传播,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符号,例如西方汉学家常将“衔玉”译为“jade in mouth”,虽略失韵味,却凸显了该字的文化特异性。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衔部首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