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立”的拼音是sǒng lì,声调分别为第三声和第四声。这个词语由“耸”和“立”组成,“耸”表示高高地向上延伸或突起,“立”则有站立、矗立之意。二者结合后,“耸立”多用于描述高耸、挺拔的物体或景象,例如高山、高楼、纪念碑等矗立于地面或空间中的形态。
在汉语构词法中,“耸立”属于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其中,“耸”是动词,描述物体由低向高抬升的动作;“立”作为补充说明,强调其持续存在的状态。两者共同构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既体现高耸的视觉冲击力,也暗含稳固持久的意境。这种结构使词语具有画面感和动态张力,符合汉语注重意象表达的习惯。
“耸立”一词最早见于魏晋时期文献,初始含义单纯指物体物理形态的“高耸直立”。唐代诗人常借此描绘宫殿、佛塔等建筑,如杜牧《长安杂题》中“九衢车马如流水,万户楼台耸碧空”。宋代后,词义延伸至自然景观,苏轼在《赤壁赋》中“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一句,借“耸立”形容山峦的层叠之势。现代汉语中,“耸立”更常用于象征性表达,如“精神丰碑永远耸立在人民心中”,赋予词语抽象意义。
1.自然地理描述:“雪山群峰耸立在高原之上”,通过动词强化山势的险峻感;2.建筑景观:“迪拜塔在沙漠中高耸入云”,凸显现代建筑的压迫感;3.文学修辞:“时光之门在记忆深处耸立”,创造超现实想象空间;4.情感承载:“革命烈士纪念碑永远耸立”,将物质空间升华为精神图腾。不同语境中,词语既保持视觉张力,又灵活负载文化内涵。
“耸(sǒng)”的第三声调起伏较大,形成声调上的先降后升,似模拟物体向上攀援的过程;“立(lì)”的短促去声形成戛然而止的收束感,如同建筑落在地面的瞬间定格。这种声调组合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发音时喉部肌肉的紧张与松弛交替,既符合汉语双音节词汇的韵律规律,又在听觉层面强化了“由下而上、稳如磐石”的意象特征。
在网络语境中,“耸立”出现突破常规的用法。例如“热搜话题持续耸立榜单前三”中,“耸立”被赋予持续状态的动态描述;“创意点子在他脑中不断耸立”则转化为思维活动具象化表达。这种活用并未改变词根意象,而是通过隐喻延伸扩展语义边界,反映出当代汉语灵活创新的发展趋势,其核心仍然是“垂直方向上的显著存在感”。
与汉语“耸立”对应,英语中以“tower”或“soar”表达类似概念,但前者侧重垂直高度,后者强调腾空姿态。日语借用汉字“聳立(そうりつ)”时,更多保留原意,常与自然景观连用。这种现象显示,汉民族文化对“耸立”的审美侧重于稳定与永恒,形成独特的空间感知体系,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垂直方向的运动感与突破性。
“耸”右半部分易与“茸”混淆,“耸右上部为‘从’而非‘耳’”;“立”下半部分正确应为“十”而非“土”。书写时需特别注意笔画顺序:“耸”字先写左耳旁再完成右边结构,“立”需按点、横、点、撇、横五画顺序。常见错误示例包括“耸(sǒng)”误读为sōng或sòng,需通过声韵结合练习强化记忆。
“耸立”虽非严格成语,相关构词如“高耸入云”“巍然耸立”承载深厚文化意象。“危峰耸立”出自《蜀道难》,赋予险峻以人格化描写;“昂首耸立”常用于英雄形象塑造。这些表达将物理高度转化为精神象征,印证汉语“观物取象”的思维传统。理解词语本源,有助于更精准把握汉语言的形象思维特质。
在现代写作中,“耸立”逐渐突破传统物理限制,出现“数据洪流中真理耸立”等隐喻表达,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影视作品中,角色面对困境时“孤傲地耸立”,赋予静态姿势以顽强生命力。这种语言创新既保持传统意象的稳定性,又注入时代精神,展示出汉语词汇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再生能力。掌握其演变规律,可更好运用在创作表达中。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耸立拼音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