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字是汉语中常见的形声字,读音为“sǒng”,属于第三声。这个字的结构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从”字,下部为“耳”字旁。这里的“耳”字旁是它的偏旁,而“从”则作为声旁,共同构成“耸”字的发音和意义。在《新华字典》中,“耸”字的解释主要包括“高起、直立”之意,例如“山峰耸立”“耸入云霄”等用法。
“耸”字的偏旁是“耳”,属于“身”字部(简化后写作“耳”)。形声字是汉字中重要的构字方式,“耸”字通过声旁“从”和形旁“耳”结合,既体现形旁表意的功能,也借助声旁传达读音。形旁“耳”在此处可能隐含“高耸之物引发感官反应”的意象——如耳朵对高声或高处的敏锐感知。这种设计体现了古人对事物感知的具象化思维。
作为动词,“耸”常用于描绘物体向上延伸或突起的动态过程,常见组词包括: 1. 耸立:指高耸直立,如“群山耸立”; 2. 高耸:强调高度超出常规,如“高耸入云”; 3. 耸肩:拟人化动作,通过耸动肩膀表达无奈或轻蔑。 “耸”在特定语境中发展出抽象意义,例如“耸人听闻”,其中“耸”引申为“惊人”,结合声旁“耸”的发音特点增强语言张力。
从甲骨文到楷书,“耸”字经历了从象形到形声的演变。“耳”作为原始意象符号,最早可能代表听觉或某种动物特征(如“耸耳”),后世逐渐抽象化为形容垂直高度的构字部件。值得注意的是,“耸”右部的“从”在小篆中写作双人旁,后简化为两点一横,这一变化反映了汉字简化过程中形态与功能的平衡。在文学作品中,“耸”常与自然景观结合,营造画面感,如唐代诗人李贺《南山田中行》中的“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其中“耸”间接参与构建山石的立体意象。
学习者常混淆“耸”与“纵”的用法。“耸”的声旁“从”易误写为“从+木”(即“枞”),但“耸”强调垂直高度而非木本属性。“耸”与“悚”同音但表意差异显著:“悚”侧重恐惧心理(如“毛骨悚然”),而“耸”多描述物理空间变化。这种音义分化的现象是汉语语义精细化发展的体现。
在当代网络语境中,“耸”衍生出新用法,例如“耸人标题”,通过“耸”的夸张属性强化传播效果。成语“耸肩缩颈”在日常对话中简化为“耸肩”,凸显动词的独立性。跨文化传播方面,日语借用汉字“耸”(そびえる)保留原意,但汉语则通过双音节化(如“耸峙”“耸翠”)丰富表达形式,体现语言发展的历时差异。
深入理解“耸”字需结合构形分析与语境实践。推荐通过以下步骤提升掌握程度: 1. 临摹“耸”的篆书与楷书,体会部件比例; 2. 造句训练,如“城市天际线由摩天楼层层耸入夜空”; 3. 对比学习“嵩”“崧”等同源词,解析声旁“从”的多维应用。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耸的拼音和组词偏旁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