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是人类天性的表现。而登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体验。登楼不仅是看风景,更要领会其中的情趣与人生哲学。从古至今,诗人们都喜欢以登楼为题材,创作出许多流传千古的篇章。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写下脍炙人口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登高为主题,气势宏大,气魄磅礴,令人豪情万丈,恍若身临其境。
宋代大文豪苏轼写下了一首《题西林壁》的诗。这首诗描述了苏轼曾在到访自己的小妹妹的途中,恰好路经黄州西林寺,于是他放下身段,登上寺墙,一边赏景一边吟诗,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诗句并不华丽却文笔朴素,含有深远的思想与意蕴。在登楼这种行为中,他发现自己的视点受到了阻碍,因为只有身处于山的某处,才能看到真正的美景。
元朝时期,百年难得一遇的文学巨匠——元好问写下了《登高》: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元好问在登高时,强调了生活的多变性,人的命运总会有悲欢离合之事,而自然万物也是如此。他希望人类能够与自然相融,共同成长。
近现代的鲁迅先生也登楼写诗。在他的代表作中,有一首名为《征客十二》的诗:
欲辩已忘言,
欲论已忘论。
赤地千里雪,
白天三更鼓。
这首诗直接将自然与人文结合在了一起,写出了作者在登高中的感悟。在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也引出了人文的渊源——历史。这种视角转换方式颇有启迪意义。
在不同历史时期,登楼的方式与人们的思想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各位文人骚客的登楼感悟也自然不同。但登楼的意义却是共通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还是那个山,那条水。我们的生命也总归是我们自己经历得过的,因此在登楼的同时,我们也登上了内心的空阔。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