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字的拼音是jí,是一个第二声(阳平)的字。在普通话中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前部向硬腭尽量抬起,嘴唇向两旁伸开,成扁平形。这个音与“及”“极”等字的发音相同,但声调不同。“棘”字在日常使用中虽然不如一些高频字那么常见,但在特定词汇和语境中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棘”字的部首是“木”。在汉字结构中,“棘”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由两个“朿”(cì)组成,而“朿”本身与树木有关,指的是一种带刺的灌木。因此,“木”作为部首,准确地反映了“棘”字的意义范畴——与植物、特别是带刺植物相关。在字典中,我们通常会在“木”部下找到“棘”字。
“棘”字的基本含义是指酸枣树,泛指有刺的草木。由这个基本含义出发,“棘”字可以组成许多词语,每个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棘手”是一个常用词,形容事情难办、处理起来有困难,如“这个问题非常棘手”。“荆棘”指的是一种多刺的灌木,常用来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如“披荆斩棘”。“棘刺”直接指代植物上的刺,如“仙人掌的棘刺”。在古代文献中,“棘”还可以指代诉讼或监狱,如“棘寺”指的是大理寺,古代的司法机构。
“棘”字还可以组成一些专业或古语词汇。例如,“棘轮”是一种机械装置,只能单向转动;“棘皮动物”是一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海星、海胆等。在古代,“棘”还用来指代教师或教育场所,如“棘围”指的是科举考场。
在中华文化中,“棘”字不仅仅是一个植物名称,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棘”指代带刺的植物,它常常被用来象征困难、障碍或挑战。在文学作品中,“荆棘”常常与“道路”组合,形成“荆棘之路”,象征人生或事业中的艰难历程。
在古代,“棘”还与司法、教育相关联。“棘寺”作为司法机构的代称,反映了古代对法律公正的追求;“棘围”作为科举考场的代称,象征着学子们通过科举考试、突破人生困境的艰辛历程。这种文化内涵使得“棘”字在汉语中具有了超越字面意义的象征价值。
在书写“棘”字时,需要注意其结构是由两个“朿”组成,左右对称。左边的“朿”稍窄,右边的“朿”稍宽,整体结构紧凑。由于“棘”与“刺”形近,容易混淆,但“刺”是“朿”加“刂”(刀),表示用刀刺,而“棘”是双“朿”,表示多刺的植物。
在发音上,“棘”与“及”“极”同音,但声调不同,需要注意区分。在意义上,“棘”与“刺”相近,但“棘”更强调植物的多刺特性,而“刺”可以指代各种尖锐物。
“棘”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汉字,其拼音为jí,部首为“木”,基本含义与带刺的植物相关。通过“棘”字,我们可以了解汉字形声结构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中以物喻理的智慧。无论是在日常用语、文学作品还是专业知识中,“棘”字都以其独特的意义和形象,丰富着汉语的表达。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棘的拼音组词部首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