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字是汉语中常见的形声字,属于现代汉语三级字,收录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其正确读音为“bó”,部首为“月”(肉部),总笔画数14画。该字多用于描述身体部位或相关动作,常见组词包括“胳膊”“赤膊”等。以下将从拼音发音、字形结构、常见组词及用法解析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膊”字的拼音为“bó”,声调为阳平(第二声),声母是“b”,韵母是“o”,无介音或整体认读音节。书写时需注意部首“月”的位置在左侧,右侧结构包含“甫”与“寸”上下叠加。易错点在于部分人将“膊”与形近字“博”“傅”混淆,例如误读为“bǎo”或“fù”。正确书写应严格按照汉字笔画顺序:撇、横折钩、横、横、横、竖、横折、横、横、竖、点、横、竖钩、点。
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尚未发现“膊”字,但“月(肉)”旁部首表明其与身体相关。《说文解字》记载其本义为“肩臂间之肉”,逐渐引申至肢体动作相关含义。现代汉语中,“膊”多指手臂外侧靠近肩膀的区域,如“胳膊”一词即强调肩到肘的连贯动作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膊”在古诗文中偶见比喻义,如《杜甫诗集》用“肩膊”形容劳动者的艰辛体态。
1. 胳膊(gē bo)
这是“膊”字最常用的组词,指人体上肢部位。词汇扩展包括“胳膊肘”“胳膊腕子”等复合词,多见于日常交流。例如:“他单手托着脑袋,胳膊肘支在桌面上。”
2. 赤膊(chì bó)
形容未穿上衣的状态,常用于描述炎热天气或剧烈运动场景。成语“赤膊上阵”出自宋代《五灯会元》,现比喻不顾一切地投入斗争。日常例句:“建筑工人顶着烈日赤膊劳作。”
3. 膊子(bó zi)
部分地区方言用法,特指猪、羊等动物的前肢部分,烹饪术语中亦见此称谓。
古典文学作品中,“膊”字多用于动态描写。明代《水浒传》描写武松打虎时,“只见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背后看人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背后看人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此处虽未直接使用“膊”,但通过身体动作描写暗含肢体发力点。
当代网络用语中出现了“膊子硬了”“胳臂痛”等诙谐表达,反映年轻群体对传统词汇的创造性重组。需注意的是,此类用法多限于特定语境,并非标准汉语规范。
书写时易混淆字包括“博”“搏”“傅”。区分方法是:“月”旁表身体,如“膊”;“十”字头多表范围,如“博”;“扌”旁关联动作,如“搏”;“亻”旁与人称相关,如“傅”。建议通过形声字规律记忆:“膊”声旁为“甫”,与身体相关,故归“月”部。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的拼音并组词怎么写的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