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字是汉语中一个常见且富有表现力的汉字,读音为“sǒng”,部首为“耳”。它的笔画数为10画,结构上是上下结构,由“从”和“耳”组合而成。这个字的基本含义是“高起”“直立”,常用来形容物体或人的形态,也可引申为抽象意义,比如“耸人听闻”中的“耸”表示引人注意或震惊。本文将详细介绍“耸”的拼音、释义及常见组词。
“耸”字在普通话中的标准读音是“sǒng”,属于第三声,发音时声调由低到高再降,气流带有一定的力度。书写时需要注意右半部分的“从”字与“耳”上下对齐,避免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耸”字的拼音在句子中通常标为“sǒng”,但在某些方言或口语中可能会有音调弱化的现象,例如在吴语区可能读作近似“sun”的音,但标准发音仍以“sǒng”为准。
作为动词,“耸”字的核心意义是“高起”或“直立”,常用于描写垂直方向的动态或形态。例如,“高耸入云”形容山峰或建筑物直插云霄;“耸肩”则是一个常见的身体动作,表示怀疑或不以为然的态度。“耸”还能与感官相关联,如“耸动”可指刺激听觉(耸人听闻),或触发身体反应(毛骨悚然)。这种多义性使得“耸”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耸”最常用的动词组合包括“高耸”“耸立”“耸动”“耸肩”等。其中,“高耸”多用于自然景观,如“高耸的山峰”;“耸立”则强调物体在空间中的醒目存在,如“摩天大楼耸立在城市中央”。“耸肩”作为日常用语,生动描绘了肩膀向上抬起的动作,常出现在对话或人物描写中。
由“耸”构成的形容词和成语多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耸人听闻”形容故意夸大事实以制造轰动效应;“危言耸听”则指使用吓人的语言。这些成语中的“耸”字均保留了引起注意的核心含义,但在不同语境中强化了夸张或警示的语义层次。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语义相近,但后者更侧重于恐怖性质的真实事件。
“耸”字容易与“耷”“茸”等形近字混淆。其区别在于上部结构:“耸”的右半部分是双人旁“从”,而“耷”上方是“大”字,“茸”则是草字头。通过记忆部首特点可有效避免误写。篆书中的“耸”字更清晰展现了“耳”部与“从”部的叠合关系,这种造字逻辑延续至楷书阶段形成了现代规范写法。
在现代汉语中,“耸”字的用法呈现多元化趋势。网络语言常借“耸”字表达夸张效果,如“这消息太耸了”;漫画分镜设计中,“耸肩”动作符号能快速传递角色心理。医学术语“耸肩肌”特指斜方肌上部纤维,体现了专业词汇对日常词汇的借用。这些新用法既保持了“耸”的本义特征,又拓展了其表达维度。
作为象形文字的遗存,“耸”字蕴含着古人对空间感知的智慧。其构成的词语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承载着文化密码。例如“耸壑凌霄”形容不凡气度,暗含对崇高境界的向往;而“虚张声势”中的“耸”则揭露了浮夸表象背后的本质。这些词语的修辞价值使其成为汉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耸的拼音和组词怎么写的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