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新柳》以清新明快的笔触,勾勒出早春柳树的灵动之姿。全诗四句:“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通过虚实结合的描写,将柳条的动态美与倒影的静谧感融为一体。作为“诚斋体”的代表作,这首诗体现了杨万里“活法”诗论的核心——以自然之眼观物,以童稚之心写景,将平凡景物化为诗意奇趣。例如首句“拂银塘”的“拂”字,既赋予柳条拟人化的动态,又暗合春风吹拂时水面泛起的粼粼波光,使画面充满生机。
《新柳》的拼音标注如下: Xīn Liǔ [宋] Yáng Wànlǐ Liǔ tiáo bǎi chǐ fú yín táng, Qiě mò shēn qīng zhǐ qiǎn huáng. Wèi bì liǔ tiáo néng zhàn shuǐ, Shuǐ zhōng liǔ yǐng yǐn tā cháng. 其中,“拂(fú)”为阳平声,发音时舌尖抵下齿背,气流从唇齿间摩擦而出,模拟柳条轻触水面的细腻触感;“蘸(zhàn)”为去声,舌根抵住软腭后突然放开,气流爆破而出,暗含柳条垂落时若即若离的姿态。末句“引他长(yǐn tā cháng)”的平仄交替(仄-平-平),形成悠扬的尾韵,与水中柳影的延伸感形成声韵与意象的双重呼应。
诗中“银塘”并非实指银色池塘,而是借水面反光喻指春日清晨的清澈明净,类似《红楼梦》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比喻手法;“且莫”作“切莫”解,强调柳色尚浅的早春特征,与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中通过色彩对比突出时令的写法异曲同工;“蘸水”一词化用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垂柳意象,但杨万里以“未必”转折,将视觉焦点从柳条本身转向水中倒影,展现出“诚斋体”特有的观察视角。
全诗通过“柳条—银塘—柳影”的意象链,构建出多维度的审美空间。实写部分,“百尺拂银塘”以夸张手法突出柳条的修长与柔美,暗合《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古典意象;虚写部分,“水中柳影引他长”则借鉴了宋代画论中“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将倒影的延伸感转化为视觉错觉,使有限的诗句蕴含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写法与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理诗不同,更接近于禅宗“见山三境”中的“见山只是山”的纯粹观照,体现了杨万里对自然本真的追求。
柳树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因其柔韧易活,成为离别赠送的“留”物,如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因其垂枝拂水,被赋予女性柔美特质,如白居易“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杨万里此诗则突破传统窠臼,以科学观察的视角揭示柳影延长的光学原理,这种“以诗证理”的写法,与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小孔成像”实验形成跨时空呼应,展现了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同时,诗中“浅黄”的柳色描写,也与宋代瓷器中“汝窑天青釉”的审美趣味相通,体现了时代文化对自然之美的共同向往。
当我们将《新柳》的拼音逐字吟诵时,不仅能感受到声韵的流转之美,更能触摸到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从“拂”字的动态到“引”字的延伸,从“浅黄”的色彩到“百尺”的空间,杨万里用最朴素的汉字,构建出一个充满科学趣味与诗意想象的春日世界。这种将日常景物升华为艺术境界的能力,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所在。正如诗中那被柳影拉长的柳条,八百余年来,这首小诗始终在汉语的音韵长河中轻轻摇曳,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诗意,永远存在于对自然最真挚的凝视之中。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新柳宋杨万里的拼音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