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卓绝”这个成语在中文中常用来形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保持不屈不挠、超越寻常的奋斗精神。那么它的正确拼音怎么写呢?答案是:kǔ jìn zhuó jué。其中,“苦”读作“kǔ”,声调为第三声;“艰”读作“jīn”,但与“苦”组合时简化为“jìn”;“卓绝”的发音为“zhuó jué”,“卓”为第二声,“绝”为第二声。这一发音不仅符合现代汉语普通话规范,也承载着词语本身的厚重内涵。
“艰苦卓绝”一词最早可见于清代文学家方苞的《狱中杂记》。当时他因文字狱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坚持写作,以“余身虽困,心志卓绝”自勉,后逐渐演化为固定表达。历史记载中,该成语多用于描述在逆境中仍坚守信念的行为,例如南宋末年文天祥面对元军围困时写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正是“艰苦卓绝”精神的文学化体现。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艰苦”指客观条件恶劣,“卓绝”强调主观意志的超凡脱俗。二者结合突显两种力量的对抗:外界压迫与内心抗争。在文学作品中,这类描写往往带有悲剧美学色彩。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破釜沉舟”的故事,项羽率军断绝退路背水一战,虽显悲壮,却以行动诠释了“卓绝”的精神内核——在绝境中开创新局的可能性。
许多人在朗读时常犯两个错误:一是将“艰苦”误读为“gǔ jìn”,混淆了“苦”的声母;二是将“卓绝”发成“zhuō jué”,误读了前鼻音。可以通过拆分练习提升准确性:先单独练习“艰苦”(想象啃硬骨头的“苦”才够味),再连读“卓绝”时注意舌尖顶住上颚。实际应用中,注意与近义词“坚苦卓绝”的区别——后者强调人格品性的坚韧持久。
随着时代变迁,“艰苦卓绝”的使用场景不断延伸。在科研成果领域,屠呦呦团队历经191次实验提取青蒿素,过程符合“实验条件艰苦,成果卓绝”的定义;航天工程里,航天人三十年磨一剑终使“嫦娥”探月成功,体现科技领域的超越性突破。当代青年用“考研二战、创业失败再起”诠释新时代释义,证明成语具有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授该成语应注重三点:首先通过故事复述增强记忆,例如讲述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历史;其次运用多感官教学法,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的轰鸣声配合朗读;最后开展场景模拟活动,让学生设计“假如你流落荒岛,如何体现卓绝精神”的创意写作。这样的立体化教学能帮助青少年真正内化成语背后的文化基因。
在国际汉学界,“艰苦卓绝”因其强烈的画面感和精神震撼力备受关注。2019年《纽约时报》文章引用此成语解读中国基建速度,称“中国工程师以卓绝智慧应对复杂地质”。BBC纪录片将航天工程进度条与成语字幕叠加,形成跨文化理解桥梁。这些事例证明,具有民族特色的成语经合理转译,完全可以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焕发新生。
学习“艰苦卓绝”不应止步于发音朗读。当我们在实验室挑灯夜战时,在运动场咬牙坚持时,在书桌前埋头苦读时,每个突破自我的瞬间都在实践着古人留下的智慧结晶。这种精神传承正如汉字“绝”字本身的象形意义——从丝线断裂到凤凰涅槃,昭示着人类永远在困境中寻找超越之路的永恒命题。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