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标准拼音是"hǒu"。这个拼音由声母"h"和韵母"ou"组成,发音时需要注意舌位和口腔开合度。具体来说,发"h"声母时,舌根接近软腭,气流从舌根与软腭之间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发"ou"韵母时,双唇由圆到扁,舌位由高到低再到高,发出一个复合元音。这个发音与"猴"""后"等字相同,属于汉语中的"候"韵部。
"吼"字本义是指猛兽、人等发出洪亮而粗大的声音。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吼"为"声也",段玉裁注为"大呼也"。这个字形象地描绘了声音洪亮、有力的特点。在自然界中,狮子、老虎等猛兽的叫声常被称为"吼叫";在人类活动中,人在激动、愤怒或特殊情况下发出的洪亮声音也可以用"吼"来描述。"吼"还可以指自然界的风声、雷声等巨大的声响。
"吼"字在汉语中可以组成许多常用词语,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组词及其用法: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吼"字常被用来描写猛兽的叫声或英雄人物的气势。例如《水浒传》中描写武松打虎时,就有"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掸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却怎生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就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捱下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枯草丛中钻出两只大虫来,武松道:'呵呀,我今番死也!性命罢了!'只见那两个大虫,于黑影里直立起来,武松定睛看时,却是两个人,把虎皮缝做衣裳,紧紧绷在身上,手里各拿了条梢棒,原来不是真大虫。武松叫声:'阿呀!'那两人道:'你休慌,我等是本处猎户,因这灶山中常有虎患,官府差我等在此捕猎。适才见你在冈子上与虎厮并,我等不敢上前,恐怕被他伤了。如今见你下来的早,特来相助。'武松道:'原来如此。'那两人道:'你一个人,怎地敌得他过?'武松道:'我自幼学得一身好武艺,那厮虽有千斤之力,却也奈我不得。'那两人道:'你真个好武艺,我等情愿拜你为师。'武松道:'我不过多使了些气力,何足为奇?'那两人道:'你适才与虎厮并,好不厉害,那虎吼叫的声音,至今还在我耳中回响。'"
在汉语方言中,"吼"字的用法和含义也有所不同。在西南官话区,"吼"可以表示"喊"的意思,如"吼一嗓子"就是"喊一嗓子"的意思。在东北方言中,"吼"有时也用来形容人说话声音大或态度强硬。在一些方言中,"吼"还可以用来形容风声、雨声等自然声响,如"风吼吼的"、"雨吼吼的下"等。这些方言用法丰富了"吼"字的表现力,也反映了汉语的地域特色。
"吼"字不仅是一个描述声音的动词,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吼"常常与力量、气势联系在一起,如"虎啸龙吼"形容英雄气概,"河东狮吼"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看法。在现代汉语中,"吼"也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愤怒、激动、兴奋等。"吼"字还与自然界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如风吼、雷吼等,这些用法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通过"吼"字,我们可以窥见汉语中声音与情感、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联系。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吼的拼音和组词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