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字的拼音是sǒng,声调为第三声。它是一个常用的汉字,由“从”和“耳”两个部件组成,原指双耳并立,后引申出高耸、引人注目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耸”多用来形容物体高耸入云或动作的突然、夸张,例如“耸立”“耸肩”等。了解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对正确使用汉语至关重要。
从字源来看,“耸”字的构成暗含了与“听”相关的含义。《说文解字》中解释“耸”为“高起也”,最初可能与双耳竖起倾听的动作有关联,后逐渐演变为描述具体或抽象事物的高度突出。例如“耸人听闻”这一成语,即强调通过夸张的描述令听者耳目震动,突出了感官的强烈冲击。
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耸”字的声调始终属于上声(第三声),但由于声调变化规则,当其与其他字组合为双字词时,可能发生变调。例如“耸立”一词,实际发音中可能因连读调值变为类似第二声的效果。这种语音规律需结合实际语境灵活掌握,但单字读音仍需遵循标准声调。
“耸”字活跃于多种语境中,常见词汇包括自然景观描述(如“山峰耸立”)、人体动作(如“耸动肩膀”)及文学修辞(如“耸人听闻”)。其中“耸肩”是全球化语境中少数保留原义的跨文化词汇,英汉表达不约而同使用肩部动作象征怀疑或不解。这类词语既保持了形象生动的特点,又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共通性。
“耸”为左右结构,左部“从”的撇画需舒展,右部“耳”末笔横需适当缩短以保证比例协调。书写时需注意与形近字“竦”“髸”的辨别:“竦”多用于古文,侧重恭敬姿态;“髸”则特指头发蓬松,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掌握这些细微差异有助于提升文字规范度。
古典诗词中,“耸”的意象常与险峻山势结合,如陆游“孤峰耸翠入云端”展现山岳雄姿。现代文学作品亦继承此传统,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用“城墙上的箭垛依然危耸”暗喻历史遗存的沧桑感。通过具象化的空间描写,强化了文字的画面感染力,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对比印欧语系相关词汇,英语“towering”同样传递垂直空间的压迫感,但更强调动态上升过程;法语“s'élever”侧重渐进式攀升概念。这种差异反映了汉民族对静态高度的偏好,以及对空间秩序的敏感认知。语言学家指出,这类词汇承载着集体无意识中的世界观投影,值得深入探究。
“耸”不仅描述物理高度,还蕴含文化隐喻价值。古代祭祀中,高耸的祭坛象征人与天界的沟通桥梁;现代建筑中摩天大楼的崛起,则映射着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鲁迅笔下“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中暗含的“精神耸立”,赋予自然物象以人格力量。这种多维度解读丰富了汉字的文化意蕴。
数字时代,“耸”衍生出新语境。网络用语“标题党耸人听闻”批判浮夸报道,虚拟世界中的“数据尖峰”形容信息流量激增。医学领域,“眼压耸高”提示健康风险,科技词典新增术语如“信号接收天线耸立”拓展了专业表达空间。传统汉字在新兴语境中持续焕发生机。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耸字的拼音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