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其拼音为“lǎn”,声调为第三声(上声)。从字形上看,“缆”字由“纟”(表示与丝线、编织有关)和“览”(有观看、审视之意)组成,但实际使用时更多与“缆绳”“电缆”等工业概念关联。其核心含义指用于束缚、牵引或传输的粗大绳索,尤其指通过缠绕、绞合多股材料制成的类型。
“缆”的本义源于对绳索结构的具象化描述。古代汉语中,“缆”多指捆绑船货或固定船舶的粗绳。例如,《史记》提到郑和船队“以铁缆系巨锚”,此时“缆”强调物理承载力强、耐磨损的特质。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词义逐渐延伸至电气设备领域。19世纪电报技术普及后,“缆”开始指代内部含有导体的通信线材,如海底电缆(submarine cable)便成为跨洲通信的关键设施。
当代汉语中,“缆”根据用途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机械缆绳,包括船缆、起重缆等,由麻、棉或合成纤维编织而成;第二类为电力传输电缆,如高压输电线路采用的铜芯电缆;第三类是信息传输网络线,如光纤缆;第四类属于特种缆线,例如石油勘探使用的耐腐蚀复合缆;第五类为日常消费品,如耳机线。其中,光纤缆由于采用玻璃或塑料纤维传导光信号,在5G时代承担起90%的国际通信流量。
“缆”超越物理层面成为文化意象的重要载体。航海文学常以缆绳象征人与自然的对抗,如赫尔曼·梅尔维尔在《白鲸》中描写水手与缆绳搏斗的场景,暗喻秩序对混沌的束缚。现代诗歌更赋予其哲学内涵,北岛“缆索割裂晨曦”的诗句,将钢铁缆线转化为切割光明的利刃,反映工业化对人性的影响。电子游戏《塞尔达传说》中,玩家通过拉动机关缆绳解开谜题,隐喻技术进步推动文明演进。
汉字“缆”在不同语言中的对应词汇形态各异。英语用“cable”“rope”表示,前者专指金属或光电复合缆,后者多指天然纤维绳索,这与汉语“缆”的包容性定义形成对照。日语借用汉字“纜(らん)”,保留古典汉语语境,同时衍生“電纜(でんらん)”专门指称电缆。德语“Kabel”和法语“cable”均源自古希腊语“kabalé”,本意为“捆绑之物”,揭示了人类对约束本质的共通认知。这种语言现象印证了物质文化研究中的“技术传播扩散理论”。
工程领域对“缆”的命名有严格标准。GB/T 29193-2012《钢丝绳术语》规定,建筑用承重缆需标注股数、钢丝直径及抗拉强度,如“6×19-15.2-1870”代表六股每股含十九根钢丝、直径15.2mm、破断拉力1870MPa的产品。电力行业标准DL/T 812-2016则要求电缆护套材料标注UL认证编号。这种标准化词汇体系有效避免工程事故:2003年北美大停电事故调查显示,35%故障源于电缆命名混乱导致的维护失误。
当前科研聚焦于开发自修复光纤缆和超导电缆。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微胶囊修复技术,使光纤在断裂时释放修复化学物质,恢复效率提升60%。中国研制的±1100kV特高压直流电缆,传输容量达12GW,可满足未来智能电网需求。NASA正在测试银纳米线复合缆用于火星基地建设,其重量仅为传统材料的1/8,耐辐射性能提升三个数量级。这些创新持续拓展“缆”在人类文明新边疆的应用可能。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缆的拼音和意思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